手机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口岸之首——霍尔果斯口岸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8-11 15:54:43    

赛里木湖景区(东门)--果子沟大桥--霍尔果斯口岸--伊宁市,全程约220公里,行驶约3小时30分。夜宿:伊宁市。

自驾线路:连霍高速、清伊高速。

行程亮点:果子沟大桥、霍尔果斯国门景区及沿途风光。

清晨,我们沿着连霍高速向霍尔果斯国门景区进发。

穿过两个隧道(分别是赛里木湖隧道和将军沟隧道)后便可领略到果子沟的峡谷风光,同时感受果子沟大桥的魅力。

令人震撼的果子沟大桥风光

果子沟大桥,全称果子沟双塔双索面钢桁梁斜拉桥,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高速通道。它是“新疆第一桥”,更是国内首座大跨度公路双塔双索面钢桁梁斜拉桥。

果子沟大桥风光

果子沟大桥北起蒙琼库勒,上跨果子沟峡谷,南至将军沟隧道,线路全长4.4公里,大桥长700米,桥面距谷底约180米,为双向四车道公路,设计时速为80公里/小时。

果子沟大桥风光

果子沟大桥以极富韵律的曲线身姿穿越峡谷高山,沿途风光美不胜收,视野极其开阔,圆弧形的大桥设计为周围的景色平添一份动感的美,是一条绝佳的景观大道!

远眺到的果子沟大桥风光

丝路欢歌雕像

我们于中午1点钟左右到达霍尔果斯市。

霍尔果斯,蒙古语意为“驼队经过的地方”(在此应该是驼站,驼队中途休息的地方,而非普通的经过之地。),哈萨克语意为“放着聚宝盆的地方”,也就是"积累财富的地方",从字面意思便可得知,自古以来它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地方。

霍尔果斯之名始于元代,清代晚期改称"尼堪卡"。新中国成立后,又于1950年正式改称为霍尔果斯口岸,并沿用至今。

霍尔果斯市

霍尔果斯市的城市规划建设比我想象的要好很多,道路宽阔,高楼林立,街道整洁,城市绿化也不错……

霍尔果斯市

霍尔果斯口岸位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霍尔果斯市境内,是我国西部与哈萨克斯坦接壤的边陲小城,也是我国最西面的边境口岸。从地图上可以清楚看到,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边界以蜿蜒的霍尔果斯河为界,霍尔果斯口岸也因此而得名。

第五代国门(也称第五代口岸)

霍尔果斯口岸的历史十分悠久。据史料记载,隋唐时期它便是古代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重要驿站。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为进一步加强口岸通商管理,于1952年6月设立了霍尔果斯边防检查站(霍尔果斯边防连前身),霍尔果斯当时便有了第一代国门:一排用红砖建起的平房。

2018年9月27日,位于中哈“双西公路”交汇处的霍尔果斯南部联检区--第六代国门正式启用。

在随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为满足通关需求,国门被数次更新换代。2018年9月27日,霍尔果斯第六代国门正式启用,目前第五代国门已成为红色教育基地,供游客参观游览。

国门前的雕像

我们步行进入国门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分立于国门两旁的两座巨大雕像,往后延伸便是壮观的第五代国门(口岸大楼),在大楼中央是庄严的国徽和飘扬的五星红旗。口岸大楼内设有一个博物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霍尔果斯口岸历史的今与昔,馆内的一座座雕像追溯并记录了“一带一路”的历史渊源。

庄严肃穆的霍尔果斯口岸

霍尔果斯口岸,是新疆最大的陆路与铁路综合性口岸,其规模位居新疆口岸之首。今天的霍尔果斯口岸也是伊霍铁路、连霍高速公路、312国道和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的起讫点。

馆内雕像、图片

馆内雕像——张骞曾两次出使西域

馆内图片——解忧公主

馆内雕像——班超出使西域

馆内雕像——1881年清政府与沙俄签订的不平等《中俄伊犁条约》

馆内图片

从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始,新疆和内地有了联系,经历了分分合合,最后清政府在惠远古城建立了伊犁将军府,从此这里永远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馆内雕像

馆内图片

馆内图片

馆内图片

馆内图片——“324(1)”号界碑注解界

中哈两国以霍尔果斯河为界,两国以界桥相连,界河两边有中哈两国界碑,位于中方的是324(1)界碑,是1997年中哈勘界完成后所立的。这个碑是伊犁州沿边界92块界碑中特大型界碑之一(零号国界碑在中哈俄三国交界处),碑身高144厘米,宽50厘米,厚18厘米,碑座由两个台阶构成,每层高28厘米,长210厘米,宽129厘米,碑身为大理石材料制成,石面镌刻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和“324(1)”、“1997”等字样。位于哈方的是324(2)界碑。

馆内雕像——“324(1)”号界碑

参观完博物馆后,我们步行到下一个景点——清政府时期的中俄18号界碑,也称“耻辱碑”、“警示碑”。

只见在一座仿古的碑亭中竖立着一块风剥雨蚀的老界碑,该碑就是根据1882年清政府与沙俄签订的《中俄伊犁界约记》而竖立的“清代18号界碑”。

碑亭中间竖立着的“清代18号界碑”

这块冰冷的“清代18号界碑”,记录着中国近代史上一段耻辱的历史:1881年清政府与沙俄签订的不平等《中俄伊犁条约》,又称《圣彼得堡条约》、《中俄改订条约》。

清代18号界碑

清代18号界碑,是清朝最早时期中俄边境线的界碑,背面刻有俄国图腾双头鹰及阿拉伯数字“18”(“18”是界碑的排序)。正面刻有满文,意为“石碑”。1882年清政府与沙俄签订了《中俄伊犁界约记》,根据界约规定,在伊犁河南岸界上所立界碑由沙俄政府制作,清政府提供尺寸及所需银两。但是,用于立界的石碑制作完成后,清政府代表没有到现场监督立碑,沙俄趁机将石碑向我国境内推进了20余公里,从此在这里形成了40余平方公里的争议之地。

清代18号界碑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坚决捍卫领土主权,在解决领土争端问题上进行了不懈努力。1994年4月26日,中哈两国总理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关于中哈界碑的协定》,对历史遗留的40余平方公里的争议区进行了重新划分,将其中的27.4平方公里土地归还我国。在这片区域中,有四块为俄国所立的界碑(两块现在惠远将军府,一块在自治区博物馆),18号是其中一块。此碑原立于伊犁河南岸察布查尔县境内的一座名为乃奇勒干的小山上,于2002年6月移至于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