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全国政协委员仲志余:加快构建安全韧性现代水网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20 14:37: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亲自擘画、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治水事业。在习近平总书记治水思路指引下,我国建成世界上数量最多、规模巨大、受益人口最多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实现整体性跃升,水资源利用方式实现深层次变革,水资源配置格局实现全局性优化,江河湖泊面貌实现根本性改善,水利治理能力实现系统性提升,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水资源问题考虑进去”。我国季风气候特点和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以及由此带来的水灾害,始终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须臾不可掉以轻心的突出风险。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突破历史极值、颠覆传统认知的暴雨洪水灾害多发频发重发,对防洪安全带来严峻挑战。同时,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与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人口经济发展布局不匹配,一些地区经济社会用水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的问题仍然突出。需要加快建设安全韧性现代水网,完善水资源配置和供水保障体系、流域防洪减灾体系、河湖生态系统保护治理体系,在更高水平上保障我国水安全。
要强化底线思维,构筑坚固水安全防线。以流域为单元,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科学布局水库、河道、堤防、蓄滞洪区等功能建设。在重要江河暴雨集中区和洪水无控区间等防洪“咽喉”位置,加快实施一批控制性水库工程,持续推动大江大河大湖治理和堤防建设,推进主要支流、中小河流系统治理,强化蓄滞洪区建设和管理,加强山洪灾害防治,实施重点涝区治理,推进海堤建设,构建完善现代化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加快完善现代化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和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体系,推进防洪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牢牢把握应对极端天气挑战的主动权,守住水安全底线。
要强化战略思维,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面向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适度超前开展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促进人口经济与水资源相均衡。加强联网、补网、强链,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高标准建设中线引江补汉工程,加快推进西线先期实施工程、东线后续工程前期工作。开工建设四川引大济岷、黄河黑山峡水利枢纽等工程,加快完善国家水网骨干输配水通道和国家水网重要结点,实施省级水网骨干工程,加强现代化灌区建设与改造,健全农村供水保障体系,推进省市县水网协同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国家水网,强化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生产力布局、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支撑作用。
要强化创新思维,塑造水利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水利改革为动力,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形势新趋势,加大水利科技创新力度,因地制宜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进步引领水利行业优化升级。坚持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推动水利基础设施与新兴科技深度融合,构建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的数字孪生水利体系。强化水利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高水利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加强水旱灾害预测预报、重大工程关键施工技术、智能大坝建设等重大科技问题攻关,构建面向新质生产力的水利技术标准体系,高标准高质量推进水利工程建设,确保工程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水利部总工程师)

作者:仲志余

文字编辑:王慧峰

新媒体编辑:石伟强

审核:李木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