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苏能股份:向新求质赋能传统能源产业绿色高效发展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11:27:00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新质生产力”“智能化”“绿色低碳经济”“碳达峰碳中和”等热词贯穿始终,为煤炭行业坚持绿色低碳、生态优先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

江苏徐矿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能股份”)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技术创新推动能源产业从传统粗放到深耕细作绿色发展,构建起集煤矿智慧开采、煤炭清洁利用、矿区生态治理于一体的绿色发展链条。如今,清洁、高效、智能,已成为苏能股份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智能化开采,乌金炼“绿金”

陇东大地,崇山峻岭间,一张现代化矿山“智慧网”正在地下缓缓铺展。苏能郭家河煤业公司智能调度指挥中心内,调度员按下“一键启动”,远在百米井下的2308智能化采煤工作面,采煤机滚刀飞转,滚滚乌金倾泻而下,通过传送带源源不断奔往地面。在苏能张双楼煤矿井下TDS智能选矸车间,一场无人操作的煤矸分离“手术”正在上演。掺杂于煤流中的大小矸石块被X射线的“火眼金睛”精准筛出,通过塌陷区回填、道路铺设、建筑材料等多种利用途径,实现错位资源变废为宝、“吃干榨净”。

从过去煤炭开采烟尘弥漫到现在“开矿不见矿”,智能化煤炭开采技术正在把更多“乌金”炼成“绿金”。近年来,苏能股份煤矿智能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全面推进矿井“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建设,打造以自动控制为主、远程干预为辅的智能化生产模式。

多链条利用,用煤更高效

煤炭绿色开采是基础,清洁高效利用更关键。

针对苏能乌拉盖2×1000MW高效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项目所在地锡林郭勒盟富煤贫水的地理特征,苏能(锡林郭勒)发电公司联合相关行业企业,从提高当地丰富的褐煤资源利用效率入手,研发脱硫烟气提水系统。

该系统可从褐煤燃烧后的烟气中捕捉提取水分,并回收利用。单台机满负荷每小时可提水150吨以上,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发电过程中的用水问题,还大幅减少烟气排放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全厂全年生产“零补水”的目标,最大限度降低对草原生态的影响。

唤醒塌陷区,“包袱”变财富

仲春时节,位于徐州城区西北的垞城矿采煤塌陷区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现场,一根根预制混凝土管桩随着桩机有节奏的撞击,被稳稳地“扎”入预定位置。无人机升空俯瞰,水面上仿佛播种出一片银色的“稻田”。

谁曾想到,这里原是一片矿区,因煤而兴,但随着资源的枯竭,采煤塌陷区与关停电厂成为生态“包袱”。如何把“包袱”变成“财富”?如何抢抓“双碳”发展机遇,协同地方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蝶变”?苏能股份一直在探索。

苏能垞城电厂200MW储能电站充分利用原垞城电厂土地、设施和接入系统等存量资源,实现了关停电厂由“白”到“绿”的华丽蜕变。该项目在国内属于首次运用地热能“采—用—注—储”综合系统控制电池温度技术,利用关停的垞城矿井地下水为储能电池及办公区域提供冷源及热源,大幅降低电站运行能耗,为创新工矿废弃地可持续发展利用模式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这只是苏能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之路的一角。翻看苏能股份对采煤塌陷区进行整体科学规划和系统综合治理的成绩单,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过滤空气、保持生物多样性、调节小微气候等诸多功能的三大城市“绿肾”——潘安湖、九里湖、安国湖等国家级湿地公园,成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环境修复再造的示范样本,助力徐州矿区走出一条由“黑”到“绿”、由“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生态蝶变之路。

李毅 倪雅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