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千年之前的玻璃,告诉你古人的审美有多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11:20:00    

极目新闻记者 陈凌燕

一件件玻璃制品,晶莹剔透,在光线的照射下,看上去既有几分迷离,又有一股新潮劲儿。

你能想象,它们竟来自千年之前吗?

是的,古人早都玩转了玻璃!

极目新闻记者查询了全国各地数十家博物馆,找到了这些距今千年以上的玻璃文物。从色彩到造型,它们不仅证实了古人的工艺水平,更透露出他们卓绝的审美品位。

就问你,服不服?

【鸭形玻璃注】

这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玻璃制品,来自东晋十六国时期,距今1700多年。它体态横长,泛着淡绿的光泽,第一眼看上去像一只张着嘴的小鸭子。长颈、鼓腹,还有细长的尾部,造型别致。在颈、腹部,还有用玻璃条盘卷出的装饰。它的背部有一对小翅膀,腹部有一对脚丫,都是玻璃条粘成的。在腹底,还粘着一个平正的玻璃饼。

有趣的是,它的重心靠向前,当它空着或者装满水时,就会往前倾斜,只有装入一半水时才能保持平稳状态。它是做什么用的?有人认为,它是用来提醒人们不要自满的“实物座右铭”;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用来封存珍贵物品的收纳盒。

研究人员发现,这件鸭形玻璃注是一种钠钙玻璃,而非中国古代常用的铅钡玻璃。根据当时的贸易交流情况,它很可能来自地中海附近的古国——罗马。

更厉害的是,这件玻璃制品,全世界仅此一件,目前尚没发现同款。

【北魏玻璃壶】

中国发现最早的玻璃器始于春秋末、战国初,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玻璃制造和西方玻璃进口到中国的一个重要时期。《北史西域传》中,有月氏商人在平城采矿石铸玻璃的记载。

根据考古资料,最迟在北魏时期,中国已掌握玻璃吹制技术,可以吹制薄壁玻璃容器。

这件收藏于山西大同市博物馆的玻璃壶,就是吹制玻璃中的精品。它呈天青色,壁薄,有球形盖。这件器型小巧的玻璃壶,晶莹精美,被称为跨越千年的“北魏蓝”。

【刻花玻璃瓶】

这个不到10厘米高的小瓶子,看似十分现代。其实,它来自北宋,已经存在了上千年。1969年,它出土于定州市静志寺塔基地宫,现收藏在定州博物馆。

它的造型利落,直颈,折肩,筒形腹,平底。它的细节很讲究,颈、腹和底部,都有漂亮的几何花纹。它材质是钠钙玻璃,带着浅浅的蓝色。

从器形和几何形纹饰上看,这都是10世纪伊斯兰玻璃器的流行样式。因此,研究认为,它应该是当时经北方草原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一件“进口商品”。

【蓝色玻璃环】

古人将玻璃称作“琉琳”“陆离”“琉璃”,从字面和文字的含义上,能充分感受到古人对玻璃光洁质地的喜爱与赞美。

这件来自西汉时期的蓝色的玻璃环,距今2000来年。它的造型朴素但不枯燥,有着弧面与平面的处理变化。圆环上有一些黑褐色的自然斑块,恰好与它自身透出的深蓝色光泽互相衬托,显得高贵而神秘,单纯又深邃。

这个玻璃环,于1975年在长沙市陡壁山咸嘉湖1号墓出土,现藏于长沙市博物馆。

【玻璃杯】

这件西汉的淡青色弦纹玻璃杯来自2000年前,于1987年出土于广西合浦县文昌塔70号墓,现收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它的造型简洁,敛口,弧腹,自腰下内收,小平底,腹部饰三道弦纹,整体比例精巧、协调,呈浅浅的蓝绿色,非常漂亮。

同收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还有一件深蓝色的玻璃杯,它于1955年贵县(今贵港市)汽车路5号墓出土,来自东汉。它的色彩十分浓郁,是低钙高铝钾玻璃。

研究表明,岭南地区是汉代钾玻璃的制作中心之一,玻璃器皿的制作水平普遍高于中原地区,而在当地出土的玻璃制品中,有相当数量与日常生活有关,可见当时的玻璃制品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

【镶银扣绿玻璃方盘】

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这件镶银扣绿玻璃方盘,属于辽代,出土于辽宁省法库县叶茂台七号墓。

虽然来自千年之前,但它的造型十分特殊。盘面磨光,下面有四个锥形足。色调深沉,形体厚重。四周有裂痕,外缘镶有银扣,盘面有银锯。

出土时,方盘上放置有一对玛瑙杯,看来它应该是曾经的酒杯托盘。研究认为,这件物品可能来自古代中亚,是极为罕见的一件文物。

【南宋玻璃瓶】

这对收藏于宁波博物馆的玻璃瓶,来自千年之前的南宋,出土于宁波天封塔地宫。

唐宋时期的宁波“商舶往来,物货丰衍”,是著名的贸易港口,经济活跃,人们的生活也过得很讲究。这两件玻璃瓶是当时的人们放置香料用的,出土时,瓶子里都还装着香料,打开瓶盖尚能闻到些许香气。

(图源:各博物馆官方公开资料)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