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鱼眼·观察丨青团失“魂”记:从清明祭品到网红零食的迷失之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14:25:00    

又到清明,作为这个时节标志性美食的青团,带着一抹鲜绿,准时出现在人们视野里。在广东,青团还有个亲切的名字——艾糍或(艾粄)。在记忆深处,艾糍是春日里的独特仪式,承载着对先辈的追思,散发着艾草独有的清香。然而,当我们走进现代消费场景,面对货架上琳琅满目的青团时,一种疑问涌上心头:从曾经清明专属,到如今四季皆食,青团是不是弄丢了它的“魂”?

江门一公司清明团建活动订购包装精美的工业化青团

清明期间,记者走访多个商场、超市、菜市场,甚至一些汽车加油站的超市。在这些地方,带着浓浓商业气息的青团随处可见。商场里,行色匆匆的年轻人,偶尔会在便利店的冷柜前驻足,拿起包装精美的工业化青团。这些青团口味新奇多样,购买便捷,极大地满足了快节奏生活下年轻消费者的需求。与此同时,老一辈人依然秉持对传统的坚守,精心制作青团,守护这份传承多年的味道。

工艺分野:机械复制与匠心手作

在广州,众多老字号多年来始终坚守传统工艺,用心制作每一枚青团。不少老一辈师傅依旧遵循古老的流程,清晨去挑选最鲜嫩的艾草,回来后经过晾晒、清洗、煮制、榨汁等多道工序,再将艾草汁与糯米粉按比例混合,用双手反复揉捻。在手工揉制过程中,力度和时间的把控全凭经验,如此做出的面团均匀且富有韧性。师傅们手法娴熟,赋予青团饱满自然的形状,表面还带有手工制作特有的纹理,虽不那么规整,却充满温度。以陶陶居为例,这家始创于1880年的广州知名老字号,制作青团时采用新鲜艾草经冷压榨取的汁液为面皮上色,随后凭借精湛的手艺,多次揉合面团,使做出的青团口感细腻、Q弹,不黏牙。广州酒家自1935年创立以来,对原料的筛选、配比以及蒸制的时间、火候等都严格把控,选用优质的糯米粉和新鲜的艾草汁,经传统工艺制成的青团,既有糯米的软糯,又饱含艾草的清香。

传统手工制作的艾糍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工业化青团。从原料搅拌、馅料填充到成型,均由自动化机器完成。在原料处理阶段,为提升效率,多采用干粉混合及工业化艾草提取物,而非新鲜艾草。成型过程中,机器以固定的模具冲压,青团形状统一、大小一致,表面光滑平整,缺少手工的灵动。为延长保质期,部分工业化青团会添加粘合剂或预拌粉,这不仅改变了青团原本的质地,也让手工揉搓所产生的筋道口感消失殆尽。当机械取代了双手,传统制作工艺的匠心和温度逐渐消逝。

本味难寻:多元创新掩盖传统风味

老一辈人的记忆中,青团口味比较纯粹,甜口以花生芝麻糖馅料为主,咸口则常用萝卜干腊肉馅。像杏花楼这一扎根上海却在广州颇负盛名的老字号,虽主打咸蛋黄肉松青团,制作时同样遵循传统。在制作饼皮时,对糯米粉和艾草汁的比例精确调配,使得外皮软糯。咸蛋黄肉松馅料中,精选咸蛋黄与鲜香肉松,咸鲜适中。泮塘马蹄糕铺在制作甜口青团时,花生芝麻糖馅料需要将花生炒熟碾碎,加入黑芝麻和砂糖精心调配,制成的馅料香气十足。萝卜干腊肉馅在制作时,会挑选本地清甜的萝卜干,搭配肥瘦相间的腊肉,经猛火快炒,咸香中透着艾草的清香,是老一辈心中“记忆中的味道”。

手工制作的艾粄

如今,为迎合年轻人追求新奇独特的口味偏好,青团口味创新的速度愈发迅猛。层出不穷的新奇馅料,不断冲击着人们对传统青团的认知。除了网红咸蛋黄肉松馅,有商家脑洞大开,将地域特色美食融入其中——例如腌笃鲜口味青团,把这道江南传统名菜浓缩于青团之内,鲜嫩春笋与咸香五花肉的奇妙组合,带来别具一格的春日风味 ;极具地域特色的艇仔粥馅青团,巧妙将鱼片、炸花生、蛋丝等食材融入馅料,一口咬下,艇仔粥的鲜美在舌尖绽放。此外,甜品风格的馅料也备受青睐,香甜细腻的双皮奶馅青团,甜而不腻,奶香四溢,甚至有商家大胆推出螺蛳粉馅青团,将酸笋、螺蛳汤等特色配料融入其中,独特的“臭香”风味,吸引了不少追求刺激口味的食客。然而,在追求创新的过程中,艾叶原本的清香被各种浓烈的味道掩盖。当青团变成各种新奇口味的试验田,那份专属于艾叶青团的本味越来越模糊。

品质之忧:规模扩张催生质量隐患

传统手工青团制作工艺繁琐,产量有限,销售范围较窄,保质期也短。广州不少老字号店铺每天清晨现做现卖青团,即便采用冷链配送,保质期也只有短短3- 5天。即便这样,在清明旺季,依旧供不应求。

用艾做的饺子也受到大众欢迎

工业化青团凭借大规模生产和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不仅实现了全国乃至全球的销售覆盖,还让青团四季供应成为现实,常温款预包装产品可保存1个多月甚至更久。电商平台上,冷冻青团或常温款预包装产品销量持续攀升。年轻人动动手指,就能在网上下单购买。但在规模扩张的背后,品质问题也逐渐凸显。部分商家为了降低成本,使用劣质原料,添加大量添加剂,导致青团的品质参差不齐。记者在走访中,听到不少消费者吐槽,满心期待地品尝,却常常被劣质的口感和味道所辜负。

传承之困:日常消费冲淡文化根脉

在家庭中,长辈们会言传身教,带着晚辈一起制作青团,用刻有传统吉祥图案的木质模具,为青团印上独特的花纹,讲述着老一辈流传下来的习俗,场面温馨而富有仪式感。传统艾叶青团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清明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祭祀祖先、缅怀先人的传统习俗,也是家人团聚、共享春日的情感纽带。

许多饺子店都有制作艾糍饺子出售

如今,工业化青团试图通过创新,让青团从节令符号转变为日常美食。一些青团预拌粉在包装设计上延续传统意象,内附的食谱建议却充满现代感,搭配各种新奇馅料。当青团变得随时可买,它所承载的那份特殊的节令文化和情感内涵,也在无形中被冲淡。清明时节吃青团的仪式感,逐渐被日常消费所取代。

当我们穿梭在超市的货架间,面对那些包装精美的工业化青团时,心中不禁涌起对传统手工艾叶青团的怀念。那份带着手作温度、散发着艾草清香的味道,似乎越来越远。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无奈叹息,传统与现代并非水火不容。或许,我们可以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让传统工艺在现代科技的助力下重焕生机,让艾叶青团在保留本味的同时,拥抱创新。如此,才能让这一传统美食在时代的浪潮中,继续散发独特的魅力,承载起人们对清明的追思,对传统的传承 。

文、图|记者 彭纪宁 通讯员 江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