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3年近5万人在市保密教育基地接受实训,不学不知道……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5 15:30:00    

你知道仅用8秒就能破解使用弱口令的计算机登录密码吗?你知道植入了木马的手机即使在关机的情况下也能被用于窃密吗?走进大连市保密教育实训平台,你会意识到窃密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泄密事件往往在不经意间酿成。“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到来之际,记者对该平台进行探访,了解我市在保密教育领域的探索与创新。
持续发力,打造保密教育新高地
“我们这儿接受单位预约,参观时长大概一个多小时……”在位于大连市公共行政服务中心六楼的大连市保密教育实训平台,办公区的电话不时响起。平台负责人孙庭新告诉记者,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前后是参观高峰,除了周末和周一上午闭馆外,每天上午、下午都有单位前来参观。2022年1月该平台正式揭牌以来,年均接待450场以上,常常出现“一场难求”的火爆场面,共计500余个单位、近5万人在这里参加了保密教育实训。
据介绍,该平台由大连市国家保密局建设,是辽宁省第一个建成的保密警示教育基地,占地面积约1400平方米,分为保密传统文化教育区、窃密泄密案例展示区、窃密技术与窃密途径演示区、总结展望区、保密教育观影区和培训考试区六个功能区域。其中,窃密技术与窃密途径演示区是平台的最核心的部分,展示了互联网计算机木马攻击窃密、办公自动化设备泄密、会议室激光窃密、手机泄密等30个演示项目,模拟了互联网办公、通信和办公自动化办公、涉密办公等多个场景。通过演示可以看到,无论是下载伪装成工作邮件附件的可执行程序,还是扫码安装看似普通的生活服务类APP,都可能导致设备被植入木马,进而被窃取信息或成为窃密工具;看似普通的会议室,可能藏有针孔摄像头、激光窃听器等设备;6位纯数字的计算机登录密码,仅用8秒就能被破解……
通过模拟还原日常接触的办公场景,参观者能够更直观地观看窃密泄密的过程,了解窃密技术原理、深入体会泄密带来的后果。一位领导干部参观后说,之前开涉密会议还不理解为什么要在会场外存放手机,以为是要规范会议秩序,认为把手机关机就行,参观平台之后才知道,手机如果被植入了木马,即使关机也能成为窃密工具,通过参观平台,他对保密规定有了更直接深刻的认识。
平台建成后,大连市国家保密局及时组织全市各地区、各单位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观平台,举办保密办主任和保密干部培训班,并针对涉密人员组织应知应会考试,考试合格后颁发结业证书。
精心打磨,形成大连特色宣讲方式
为了使保密教育入心入脑,让参观者真正提升保密意识、增强保密技能,平台将红色文化传承、案例警示教育和技术演示沉浸式教育有机融合。大连市国家保密局多地调研,带领平台宣讲团反复推敲打磨讲解方式、讲解内容、讲解语言,形成了具有大连特色的宣讲方式。
参观中,记者看到,平台在弘扬大连保密精神上颇具匠心,保密优良传统文化部分设有大连地区红色保密故事单元,讲解员将关向应、邓鹤皋、魏长魁、刘光典等大连地区英雄人物的保密先进事迹娓娓道来,结尾处响起由大连市国家保密局原创的歌曲《守护》,升华保密精神。窃密泄密案例部分展示了100多个典型案例,包含了多种类的典型窃密泄密案件,听后发人警醒。讲解员姜媛媛表示,最难讲解的是窃密技术与窃密途径演示,专业性强且蕴含复杂的技术原理,需要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此外,还要根据不同的参观群体有侧重地演示讲解参观项目。例如,面向涉密人员,主要围绕手机窃密、涉密会议窃密、U盘交叉使用等场景进行解读;面向非涉密人员,主要围绕互联网邮箱泄密、红包窃密、恶意Wi-Fi钓鱼网站等生活工作中常见的场景,进行保密常识的普及。“因为一场要连续讲7—8个项目,每个项目的讲解风格还要有所不同,否则容易造成疲劳,因此需要不断打磨解说词。”凭借生动、直观的教育方式,该平台已成为大连市保密教育一张亮丽名片。
保密工作事关国家安全和利益,共筑保密防线,公民人人有责。大连市国家保密局提醒广大干部群众:上网不涉密,涉密不上网;不私自打听、传播国家秘密和敏感信息;不非法获取、持有、买卖国家秘密和敏感资料,增强保密意识,提高防范能力,争当保密法规践行者、保密知识传播者。


半岛晨报、39度视频首席记者黄凤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