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好,学校门口不能吸烟!”41岁的艾达指着校门边的禁烟标识,提醒一位正在吸烟的中年男士,声音不高但很坚定。在虹口区外国语第二小学门口,接送女儿放学的艾达很特别:头戴“无烟上海”字样的头盔,背着同主题背包,手里的喇叭循环播放“学校门口禁止吸烟”的提示。近乎倔强的姿态背后,是艾达对抗游烟的决心。
近日,上海在外滩等8个中外游客集中的网红地标场所推进室外游烟治理,对于游烟族不“硬杠”,多引导,主打“劝你善良”。这种柔性治烟的举措能否奏效?来听听“艾达们”的故事。

艾达在学校门口禁烟标识下
一 校门口坚定劝阻
艾达对二手烟的抗拒来自本能。20岁起,她就发现自己对尼古丁过敏,轻度烟味就会引发哮喘、头晕、嗜睡等不适症状,浓度高的二手烟更让她有喘不上气的窒息感。
女儿上一年级后,每天接送孩子的艾达发现校门口的吸烟现象十分严重。不少家长在接送孩子时顺便过过烟瘾,让人深受其害。艾达起初选择躲避,与女儿约好自己在校门口最近的一个路口等她。没想到三年级下半学期,一位接娃的爸爸占领了那个路口,边吸烟边坐在电瓶车上等。艾达发现自己无路可退,决定不再沉默。她要为自己和其他家长争取一个无烟接娃的环境。
艾达用了20天的时间查资料买装备,今年3月10日,她正式开始“劝烟式接娃”。她在自己的头盔和痛包(动漫术语指一侧透明的包)上用马克笔醒目地写上拒绝二手烟的字样,以此表明立场。同时还购买了小喇叭,自己录音在校门口循环播放“二手烟比一手烟更毒”的提示,吸引过往家长和行人的注意。部分家长对她表示支持,也有人不以为然,觉得艾达没事找事。
有一天正值放学高峰,一位老先生叼着烟在校门左侧的家长等候区吞云吐雾。面对艾达“走远一些吸烟”的劝说,老先生突然暴怒,指着她,手里的烟灰簌簌落下。“你有规定吗?我已经离校门很远了!”
围观的人群中,没有人站出来帮艾达说话。等到孩子们放学出来,老先生将还在燃烧的香烟往地上一甩,接上孩子自顾自离开。那一刻,艾达十分委屈,她想起两年前,自己也是因为吸二手烟不得不辞去工作,也想起母亲常对她说的那句:“你把娃带好就行了,不要在外面惹事好哇!”
“这件事,必须做到底。”艾达没有退缩,她找到学校,援引相关规定,要求标语加注校门口50米内禁止吸烟,学校同意了。
艾达本科读的是同济大学工程专业。大学毕业两年后,她远赴德国攻读硕士学位,并在那里迎来了女儿的诞生。经历婚姻变故后,艾达带着女儿回到上海,开始了新的生活。
辞职前,艾达在一家药企上班。公司里的小接待室配有烟灰缸,白天常有同事在里面吞云吐雾。艾达的工位就在这间接待室的旁边,仅仅相隔一层隔板。她常被熏得头昏脑涨,回到家就想睡觉,干什么事都提不起精神。上班通勤路上,她也常会遇到边骑车边吸烟的人。
有一天,她读到一组数字:“二手烟其实比一手烟更毒。和直接吸烟相比,二手烟会让人多吸入2倍尼古丁、3倍焦油,还有高达50倍强烈致癌物亚硝胺。”那一刻,艾达震惊了,她似乎找到自己总是身体不适的原因。无法忍受二手烟的侵扰,艾达决定辞职回家专心带娃。原以为日子就这么平静地过去,没想到在女儿的校门口,她又与二手烟狭路相逢。
艾达将经历分享在社交平台上,呼吁更多人关注二手烟问题。她给自己的微信取名“公共场所禁烟大使”,签名是“二手烟受害者站起来了,现在是劝阻公共场所吸烟志愿者”。朋友圈里,她每天都分享一些有关烟草危害的知识,比如国家心理学教材中的《变态心理学》一书中提到:“按照成瘾性由大到小排列,尼古丁的成瘾性在其他毒品之上,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那么多烟民难以戒烟。所以一定要去医院呼吸科戒烟门诊寻求专业帮助。”她的坚持和努力逐渐获得网友支持,目前已有12000多粉丝关注了她。
艾达总是告诉粉丝,遇到游烟,劝阻可以温和,但态度必须坚定,要求对方在公共场所必须灭烟,劝阻无效就去寻求保安或场所服务人员的帮助,千万不要与之发生正面冲突。
二 “二次元”拒二手烟
不少人佩服艾达的勇气,但艾达说比起另一位劝烟志愿者,她还差得很远。
今年33岁的米线,经营着一家“谷子”(即动漫周边)小店。米线的童年一直饱受喉咙肿痛的折磨,直到大学毕业,他才明白一切的罪魁祸首竟然是长期吸入二手烟。这让他对二手烟的危害有了切肤之痛,也为他日后成为控烟志愿者埋下伏笔。
2018年,米线参加一个动漫展,看到很多人在室内抽烟,而且就当着孩子的面,这一幕深深地刺痛了他。米线找到主办方,希望能搞一次劝阻吸烟的公益活动。虽然最终没有达成愿望,但这是米线第一次以志愿者的身份站出来,为拒绝二手烟而战。

网友米线(右)设计的拒绝二手烟挂件。
回到自己的小店,米线发现,劝阻二手烟的“战场”近在咫尺。米线的店铺在一家老式商场,这里的男厕所是二手烟的重灾区。香烟的味道时常飘进他的铺子。起初,只要一有空,米线就会从一楼到六楼挨个巡视男厕所。为了让劝阻更有说服力,米线给自己买了一套志愿者的马甲和喇叭。每当他发现男厕所有人吸烟时,他就会穿上马甲,拿起喇叭,敲门劝阻。尽管厕所里贴着“禁止吸烟”的标志,但是烟民们往往视而不见。面对米线的劝阻,好说话的连忙掐灭烟头,但也有不配合甚至故意挑衅的。但米线从未放弃,他坚信,自己的行动是为了更多人的健康。
一次,米线在男厕所碰到一个烟民,敲门劝了半天,里面的人就是不开门,烟雾袅袅。米线有耐心,他在门外始终等待,直到门打开,那人叼着已经快吸完的烟头走了出来。米线上前请他掐灭香烟,对方一声不吭地走到贴着“禁止吸烟”标识的墙边,将香烟狠狠地按在标识上,留下一团污迹后,挑衅地看了一眼米线,扬长而去。
当时,米线惊呆了,一旁目睹经过的烟民们却纷纷掐灭了手中的香烟。米线找保洁大姐要了两张卫生纸,使劲地擦拭被污染的禁烟标识,但上面已经烫出一个大洞。
还有一次,米线看到一个在自动扶梯上抽烟的女烟民。他毫不犹豫地上前劝阻,没想到这位女烟民撒腿就跑,跑得飞快,米线一直追到了女厕所门口,面对进进出出的女同胞,只好作罢。米线的坚持和勇气让越来越多的人认同他的执着。他常说,自己经营的是青少年商品,拒绝二手烟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健康,更是为了无辜的孩子们。他不止一次对店里的员工说:“每个吸烟者都曾是闻着烟味长大的孩子。”
米线自己设计了背包与挂件,上面写着“拒绝二手烟”字样,只要愿意参与控烟宣传的顾客,都免费送一个挂件。这么做,是希望更多人加入到控烟的队伍中来。

米线就是背着这个包,展现在那对情侣面前,该作品目前评论已超万。
米线的社交账号里,有一条帖子获得了“百万+”的阅读,近万点赞。帖子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天米线背着自己的包,看见前面一对情侣中的男孩子正在抽烟,女孩虽然不悦但没说什么。米线故意走到他们身边,把背包对着他们,展示上面“拒绝二手烟”的字样。
没想到这个动作引起网友的广泛共鸣,很多留言都来自女性。其实大部分女生都讨厌对象抽烟,甚至吵过很多次却没有办法,只能默默忍受,所以希望能有一些来自外部的力量,帮助她对抗亲密关系中的二手烟。“这条一定要分享给自己的对象和家人。”
三 拍系列控烟短片
和米线一样,小栖也是一名坚持在社交平台上宣传控烟的博主。2001年出生的小栖曾是一名军人,目前是一名大学在校生,退役复学后的专业是电视编导。
小栖的前女友特别讨厌二手烟。恋爱时遇到有人在公共场合吸烟,小栖不敢上前理论,只是下意识拉着女友的手绕走。分手后,每当在街上看到有人暴露在二手烟中,小栖心中总会涌起强烈的内疚感。他觉得从前没有勇气保护好女友,这种愧疚逐渐转化为动力,他决定通过拍摄短视频揭露二手烟的危害。从选题策划、文案撰写,到拍摄取景、后期剪辑,每一个环节小栖都亲力亲为,力求做到尽善尽美。他在图书馆查阅大量关于吸烟危害、控烟政策的资料,在街头寻找合适的拍摄场景,熬夜剪辑视频……只为呈现出有价值、吸引人的内容。

小栖拍摄的控烟视频在社交媒体很火爆
小栖的第一条控烟短视频取名为《劝导公共场合禁烟(一)劝阻游烟》。今年2月5日发布,没想到短短两天阅读就超29万。到3月底,点击已超600万,点赞超4万,这让小栖激动不已。此后两个月,他又接连推出了七个控烟视频,用生动的画面、深入浅出的讲解,普及吸烟对健康的危害。为了拍摄控烟短视频,小栖还专门咨询了律师,如何才能做到既拍摄画面又不侵犯肖像权,律师建议他尽可能不拍脸,只拍吸烟的手或者当时的场景,拍摄的视频不能用于商业用途,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一定要打码等。
在与粉丝交流中小栖发现,很多人其实对具体的政策规定并不清楚。他就在视频里加入了解读控烟政策的内容,将政策法规重点、违规如何处罚等信息清晰地传达给观众。小栖的努力,也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回复点赞,感谢他对控烟工作的支持。
有一期控烟视频,小栖把拍摄地选在了母校,在校园、宿舍、图书馆等地让愿意出镜的同学讲述二手烟的危害。那期视频播出后,网友在为小栖点赞的同时,也纷纷表示小栖所在的学校是所开明的大学。对此小栖也十分感激,因为拍摄至今,没有人对他指手画脚。
更让小栖高兴的是,他的努力逐渐得到了回报:有网友在评论区留言,感谢他的视频让自己了解到吸烟的危害,决定戒烟;还有一些学校和社区邀请他去举办控烟知识讲座;最意外的是,一家经营戒烟产品的商家在后台发来私信,希望与他洽谈广告,每条报价3000至5000元。小栖拒绝了,说:“我曾是军人,保家卫国是刻在骨子里的,现在能守护更多人感觉更有意义。如果接广告,控烟视频就变味了。不管以后如何,我想让自己干干净净地做个控烟志愿者。”
未来的日子,小栖计划继续深入挖掘控烟题材,制作更多有深度、有影响力的短视频,让更多人了解吸烟的危害,加入到控烟的行列中来;在米线的努力下,他店铺所在的商场增加了禁止吸烟的标识;在每天接送孩子的校门前,艾达依旧穿戴好装备骑着电动车,让路人看到头盔上“无烟上海”的四个字,载着女儿欢快地行驶。
原标题:《新民特稿 | 游烟“斗士”》
栏目编辑:潘高峰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杜雨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