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3月17日,苏州市“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推进会暨示范教学活动在江苏省苏州中学校、苏州市碑刻博物馆举行。现场,首批苏州市“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授牌,苏州市“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馆校思政育人项目正式启动,为苏州教育注入全新活力,在文化育人的赛道上,踏出坚实有力的创新步伐。

馆校联动,凝聚思政协同育人合力
活动现场,首批苏州市“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顺利授牌,苏州市“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馆校思政育人项目正式启动。立足各地馆校资源的实际情况,今年,苏州将全力推出33个馆校思政育人项目以及115个重点课程。这些举措将致力于打破传统思政课堂的固有局限,使思政教育不再拘泥于一方讲台,而是通过丰富多元的形式,变得生动、立体,极大地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内涵,为学生带来更具深度与广度的学习体验。


“‘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对于全市的博物馆人而言,既是历史与现实的深度融合,又是一份新的使命和担当。”会上,苏州碑刻博物馆馆长宋萌,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丁杰分别作交流分享。苏州市劳动路实验小学校的学生带来了“童赞家乡·百馆之城文化行”的情景剧表演,让观众仿佛置身于苏州的古韵今风之中,感受着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

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金洁
“要培养更多中国式现代化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才,思政工作至关重要。”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金洁在致辞中表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也是开展思政教育的“大学校”,而“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是拓宽大思政格局的有效探索。苏州现有127家博物馆,加强馆校协作,办好“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可以打破传统思政教育的时空限制,让学生们身临其境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深刻领悟蕴含其中的家国情怀、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

江苏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厅党组成员潘漫
作为“百馆之城”“百园之城”“百戏之城”,苏州拥有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是开展思政课的重要支撑。近年来,苏州整合学校、社会文化机构等各方力量,汇聚教育部门、各类单位及大中小学校,在推进服务管理设施等方面积累宝贵经验,推出系列重大举措,凝聚起思政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江苏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厅党组成员潘漫表示,希望苏州能够以此次活动为新的起点,进一步深化馆校合作,持续丰富“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的内容与形式,打造苏州样板,贡献苏州智慧。
示范教学,丰富思政教育多元内涵
推进会后,大中小“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示范教学课堂《方寸之间见家国》在苏州碑刻博物馆德善书院、国宝馆、明伦堂同时开展。苏州市实验小学校以苏州碑刻博物馆为独特课堂,巧妙地将历史、地理、文化与艺术知识相融合,引领学生探寻苏州的历史文化脉络。江苏省苏州中学校带来了沉浸式思政课堂。课堂以南宋《平江图》碑作为核心载体,精心设计“碑刻探源——巷陌寻脉——院士明志”三重维度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历史的厚重与苏州历经千年家国情怀的传承。苏州市职业大学则从“一块石头如何成为一件经典的碑刻作品”问题出发,以碑博馆珍藏的宋代米芾《千字文》为例,由碑刻技艺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了碑刻这门“指尖艺术”的独特魅力,引导青年大学生在碑刻技艺中感受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奋斗精神等中华民族伟大精神。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评课专家孙建华在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把苏州2500多年的历史搬到实践课堂之中,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极大丰富了思政课教学形式,让“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活”起来。“将传统元素与现代理念紧密结合,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这种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发奋读书,助力学生在成才之路上稳步迈进。”孙建华说。
实习生 付敏
扬子晚报苏州小记者工作室主持人 吕孙涵笑 徐泽彤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添翼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