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老人故乡、北极光、独特的桑拿文化……这是被誉为世界最幸福国家的芬兰。
今年中芬两国迎来建交75周年,芬兰是最早承认新中国并与新中国建交(1950年)的西方国家之一,是首个与新中国签署政府间贸易协定的西方国家,也是第一个开通从西方国家首都直飞中国首都航线的国家。
对于当前全球化面临的巨大挑战。芬兰前总理(1991年至1995年)埃斯科·阿霍(Esko Aho)近日在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对话时表示,全球需要让现有的系统继续工作,必须保证贸易体系、全球安全体系、全球治理体系能够正常工作,我们都依赖它们,包容性的全球化必须建立在此基础上,希望情况有所好转。
1991年,36岁的阿霍在大选中获胜,成为芬兰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理,也同时成为欧洲历史上最年轻的政府首脑。芬兰人送给他一个广泛流传的昵称:坎努斯(芬兰城镇)的肯尼迪。
在担任总理期间,阿霍最大的成就是促成了芬兰加入欧盟,促进了芬兰经济的发展。但这一举动违背了他所在政党的最大支持群体——乡村支持者的利益,他们并不愿意芬兰进入欧盟。在选民向背和国家利益之间,阿霍最终选择了后者。卸任总理后,2004年至2008年,阿霍担任芬兰创新基金Sitra主席。2008年至2012年,他担任诺基亚公司执行副总裁。
经济挑战下的“神奇”国度
提到芬兰,“世界最幸福国家”是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更“神奇”的是,这种幸福和经济表现似乎没有必然关联。
2023年,芬兰是欧洲经济表现最差的国家之一,GDP同比萎缩1%。2024年,芬兰GDP再度下降0.2%。芬兰银行(央行)预计,芬兰经济增长在短期内仍将保持温和,尤其受到低投资水平的限制。
外部层面,保护主义浪潮也给芬兰带来巨大挑战。阿霍表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制定的规章制度并不完美。但看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时,现有秩序的替代方案不是新的秩序,而是维护、完善当下的秩序,小型国家的命运尤其需要依赖基于规则的体系。
即使面临内外部挑战,今年3月公布的《世界幸福报告》显示,芬兰仍连续八年获评“最幸福国家”。《世界幸福报告》由牛津大学幸福研究中心与盖洛普、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和独立编辑委员会合作发布,通过让人们给自己的生活质量打分(从0到10分不等)来对全球“最幸福国家”进行排名。
幸福的秘诀是什么?阿霍对记者表示,背后的原因是芬兰社会的信任程度很高,信任机构和信任同胞,这是芬兰社会的基础。其次是环境部门,芬兰取得了很大进步,干净、安全,对儿童也有益。
尽管面临经济挑战,但阿霍告诉记者,芬兰人仍然感到很安心,相信能够生存下来并且取得成功。
在“佛系的北欧国家”标签背后,芬兰的整体竞争力并不弱,在洛桑国际管理学院2023年全球竞争力排名中位居第十一位,在生态环保、信息通信、清洁技术、新能源、机械制造等领域居世界前列。1995年芬兰加入欧盟,1999年加入欧洲经货联盟(欧元区),是北欧唯一的欧元区成员国。
芬兰政府重视技术创新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信息通信技术(ICT)产业是芬兰的特色产业,包括游戏、手机硬件和软件、通信服务与网络、信息通信安全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和系统等。
中芬可在绿色转型、科技等领域加强合作
中芬合作有着悠久的历史。阿霍表示,芬兰和中国有着特殊的关系,75年前就开始了外交关系。从那时起,两国之间就建立了良好的政治、经济和贸易关系。
近年来中芬合作加深,去年芬兰总统访华时,中国决定对芬兰实施单方面免签政策,中芬两国宣布了《关于推进中芬面向未来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工作计划(2025-2029)》(以下简称《联合工作计划》),关注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增长,卫生和福利,食品、林业和水,科技、教育和体育,以及文化和旅游。上述领域合作不仅将为中芬两国带来实际利益,也具有重要全球意义。应对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有助于两国实现碳中和目标。
低碳发展是中芬双边合作的重要议题。中芬将在现有清洁、低碳和可持续增长合作基础上,遵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巴黎协定》设定的目标、原则和规则,着眼各自国家自主贡献,积极寻求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双方将通过公共和私营部门合作,采取切实行动推动可持续增长。除相关政府部门和中央机构之外,两国地方政府、知识机构同样是推动低碳议程的关键参与方。
如今世界面临三大挑战:绿色转型、能源供应变化以及人口老龄化,面对这些挑战,合作的必要性愈发凸显。在阿霍看来,中国在全球经济、政治、安全、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中国在国际上的作用越来越大,也承担了巨大责任,倾听中国的声音非常重要。
对于具体合作领域,阿霍认为未来中芬在绿色转型、科技、教育等领域可以加强合作,中国有很多领先的技术,而芬兰有比较多的监管经验和一定的技术成果。例如,芬兰是生物经济领域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中芬可以开展广泛的合作。芬兰和中国的经济非常互补,可以相互学习。
《联合工作计划》显示,中芬双方将气候变化、碳中和、循环经济和卫生确定为双边科技创新合作的优先领域。双方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增长合作重点包括能源转型、循环经济、气候、生物多样性和环境。
中欧合作的未来也值得期待。阿霍分析称,中国和欧盟在很大程度上相互依赖,无法想象在贸易等领域的相互依存关系会消失,未来需要共同努力,推动经济和贸易领域的合作,应对气候变化、能源供应等挑战,需要快速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
中美欧应携手制定AI规则
随着人类逐渐迈进AI时代,保护主义愈演愈烈。但面对AI的负面影响,阿霍认为合作和竞争都必不可少。
一方面,人工智能将为公司、政府等带来巨大的利益,人工智能将提高生产力,创造新型服务和解决方案,尤其是在绿色转型、能源供应和银发经济等领域。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也可能产生一些潜在负面影响,需要制定全球性规则,但如何达成共识是巨大的挑战,阿霍希望中国、欧盟、美国这三个最大的参与者能够共同努力,设计通用规则对所有人都有好处。
AI时代怎样进行更合理的治理,目前没有十全十美的方案,这和早期的移动技术类似。阿霍回忆道,“1983年大家并不了解未来移动技术应该有怎样的指南,但随后,政策制定者、企业、科学家等齐聚一堂,建立了标准,2000年已经有7亿人可以使用移动设备。”
如何相对均衡地走进AI时代?阿霍对记者表示,背后要考虑两个维度:纵向的发展和横向的发展。纵向的发展缺乏公平,一些地区未来肯定会领先,一些国家无法企及,很难能够赶上。横向发展应该考虑均衡主义,实现某种程度的公平,让落后的国家能够迎头赶上,小国和小公司也有机会做得很好,它们更灵活。
目前欧盟在全球竞争中落后了,在人工智能等领域落后于美国和中国。阿霍认为欧盟必须设定新的优先事项,将越来越多的资源投入到对未来至关重要的科学技术、安全等领域。不仅要挖掘新资源,也要以更有效的方式使用现有资源。
一方面,当前全球正处于人工智能发展的早期阶段,阿霍认为竞争是好事,将带来不同的解决方案。在技术进步的同时也需要理解技术的机遇和风险,而这种理解需要时间,希望世界对各种选择和投资保持开放,对技术有更好的掌控力。
另一方面,全球需要更广泛的合作。阿霍认为,联合国有时候并不能帮助全球解决AI时代的鸿沟,需要更多的、大大小小的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需要政治、经济、科学等方面的专家共同组成委员会,坐在一起探讨、达成共识。
展望未来,阿霍对记者表示,如今社交媒体的作用非常强大,人们过度关注当下的议程,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在历史上,也没有足够的能力理解未来的需求。我们需要多关注历史因素以及未来的需求,而不仅仅关注当下发生的事情,需要理解当下与历史、未来的联系。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