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在中国西部锂产品集散中心(仓库区)项目建设现场,塔吊林立、车辆穿梭,100余名工人分布在各个作业区紧张地忙碌着。翻看手中的“任务表”,遂宁天一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工程部部长罗鹏程告诉记者,本月底需完成基础施工,6月要完成主体建设,时间紧、任务重,“现在审批手续办理效率提升了,部门与我们的沟通却更加频繁了,在这‘一加一减’中,项目建设正全力提速提质提效。”
今年遂宁市开展“效率革命行动”以来,遂宁聚焦项目建设和推进中的堵点难点,实施项目全周期数字化管理,在审批上做“减法”,在服务上做“加法”,持续提高项目策划、规划立项、施工许可等环节的效率,确保项目快决策、快实施、早见效。

全周期布局
分级设置审批权限 助力项目“快落地”
项目全周期,包括项目的策划生成、规划立项、施工许可、质量管控、竣工验收各个阶段。
在全周期起点布局未来,我市积极推动建立高质量项目策划生成体系,完善项目梯次熟化、协同联动、良性循环的储备工作机制,通过“送政策上门”“一对一”会商等方式,帮助企业及时把握政策机遇,策划产业类投资项目1514个、总投资1.6万亿元。
“同时我们探索建立重点项目‘种子库’,择优纳入拟争取国省政策性资金、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实施条件成熟的项目,优先落实土地、配套资金等要素。”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并按照总投资2000万元、5亿元分级设置审批权限,提高项目决策效率,切实强化项目策划、熟化、转化工作。
让项目审批“跑起来”,我市对行政审批环节相关工作流程和时限进行全面梳理,将项目建议书、节能审查审批时限分别提速至1个工作日、3个工作日办结,对之前未明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概算调整等审批事项办理时限予以明确,办结时间平均压缩达30%以上。
投资5亿元的中国西部锂产品集散中心(仓库区)项目正是依靠“快审批”,成功让项目“快落地”。
“过去建设项目因涉及面广、审批环节多,包含用地规划许可证、工程规划许可证、施工图审查备案等手续,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罗鹏程算了算,按照以往一套流程办理完结大约需要三个月的时间,而现在审批流程更加明了、高效,从立项到开工,手续办理时间缩短了将近30%,两个月时间成功办理完结,“为我们抢抓工期、降低成本提供了有力支持。”

“云监管”帮忙
“红黄绿码”督促项目顺利推进
服务好重点项目建设,离不开项目调度工作。
遂宁智慧城市综合运行管理中心内,指挥大厅的“巨幕”正投射着今年上千个项目的建设信息,位置区域、投资金额、投资类型等120余个标签可自由组合,仅需移动鼠标即可实现一键调度,详细了解项目建设进度。

今年1月1日,我市正式上线“项目建设全过程信息管理系统”(即“项目通”),首次全流程梳理了项目建设的审批、审查事项,将全市7862个项目从策划生成到竣工验收各环节共同纳入平台监管,并通过数据分析和AI算法找准项目推进工作的核心问题,及时向牵头部门责任领导进行预警提示,实行项目建设“红黄绿码”全程数字化监管,即同一项目同一事项按时运行赋“绿码”,超时运行赋“黄码”,累计三个“黄码”赋一个“红码”。
“目前已实现市重、上级资金、储备和招商引资四类项目的大数据预警分析和‘红黄绿码’全流程跟踪监管,实现项目审批提速60%以上,整体效率提升50%以上。”市政务服务和数据局党组书记、局长黄海果表示。当前,我市接到685个项目的预警提示,7168个项目被赋“绿码”,8个项目被赋“黄码”。
“我们对项目的推进更有信心了。”在遂宁高新区物流园区提升改造项目负责人刘念看来,有了“云监管”,深刻感受到问题前置化、决策精细化和协作高效化,让项目推进更稳健、资源调配更科学。日前,该项目由于涉及面较广、技术摸排耗时长,且改造与修缮界定存在争议,造成未按时开工。
当地相关部门接收预警提示后,严格落实召集人牵头责任,多部门会商,全面梳理审批事项、审批时限,制定审批时限表,并督促建设单位严格在时限内完成办理。同时对存在争议的问题进行逐条商定,确保项目流程资料报建的合规性,督促项目顺利推进。

“我们将施工图审查备案、质安监备案三个事项进行并联办理,实现当天申报当天审核。”遂宁高新区建设与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杨洋说,接下来将建立靠前服务机制,平行推进容缺预审工作,及时出具预审意见,并建立联合审查机制和限时办结机制,及时组织会商解决审批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出现重大分歧时及时报告召集人,在2个工作日内会商解决。
截至目前,“项目通”已填报市重点项目425个、项目储备7774个、招商签约项目523个。“我们还开展了‘光荣榜’‘金点子’等激励举措,推动项目建设提速提质。”黄海果说,接下来还将全面接入人工智能等工具,与城市大脑建设同步解锁“施工视频现场调度”“遥感影像对比分析”“项目打卡点赞”等功能。
(刘文诗 全媒体记者 唐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