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区,依水而生,因商而兴,宛如镶嵌在武汉三镇版图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作为武汉的核心腹地,江汉区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正以“服务业强区”的磅礴之势,在湖北“建成支点、谱写新篇”的宏伟蓝图中,绘就一幅幅浓墨重彩的发展画卷。武汉市江汉区委书记叶文静在长江日报的专访中,以一系列掷地有声的举措、一组组亮眼的数据,生动诠释了江汉区在支点建设中的责任担当与创新作为,让人不禁为这片热土上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可能而喝彩。
江汉区的底气,源自其深厚的产业根基和精准的政策布局。从商贸老区到金融核心,从产业高地到创新试验场,“楚中第一繁盛处”在新时代荣光依然。翻开江汉区的“成绩单”,一组数据格外引人注目:28.2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经济密度、人口密度、单位面积产出常居各城区之首,拥有600余家金融机构,全市60%、全省50%的总部金融资源在此集聚;40栋甲级写字楼、117栋商务楼宇,商务楼宇密集度和亿元楼宇数量保持全市领先;全区商贸物流、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等产业蓬勃发展,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达到百亿规模,吸引300余家企业竞相入驻,服务业增加值连续多年稳居全市前列。这份底气,是江汉区多年来深耕现代服务业的积淀,也是其对未来发展的自信。
为了实现更高的目标,江汉区专门研究出台了《江汉区加快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明确建设武汉国家级现代服务业中心先行示范区的目标定位。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路线图”:到2030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要突破2300亿元。江汉区深知,产业是支点建设的战略支撑,因此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三线并进”,既巩固传统优势,又开拓未来空间。产业真正的“高度”,不在于单点突破的“独木桥”,而在于全链协同的“立交桥”。就像种树,单靠一根枝条撑不起一片绿荫,只有根系扎得深、枝叶连成片,树才能顶天立地。现代服务业要想扎稳根,就得让上下游企业手拉手,形成闭环。根扎得深,叶才茂;链连得紧,业才兴。道理虽简单,实践起来却不容易。江汉区正是坚持长期主义思维,才能稳扎稳打,形成自己的区域服务业亮点和特色,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埋下伏笔。
江汉区的五大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是支撑其发展的四梁八柱。在金融强区建设上,江汉区支持600余家金融机构加强优质金融服务供给,建设千亿产业基金集群,通过汉融通、深交所湖北基地、科创产融基地等平台,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让金融服务如春风化雨,滋润实体经济。在商贸物流核心区建设上,江汉区树牢供应链思维,持续提升“鄂港通”“云纺链”等供应链服务平台的综合能级,加快打造千亿供应链平台体系。同时,抢抓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机遇,做优做强“大物流”发展格局,推动成立现代航运服务产业联盟,谋划设立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综合服务平台,让商贸物流如江水奔流、畅通无阻。在文旅消费活力区建设上,作为汉口文化之源、长江文明之心、汉口之根,江汉区赓续汉口历史文脉,加快汉口历史风貌区江汉片区建设。江汉路步行街、武商商圈等标志性区域,经过场景化改造、品质化供给、数字化赋能和多元化创新,焕发出新的活力。特别是武商商圈,正朝着世界级商圈的目标迈进,让文旅消费如繁花似锦,吸引八方来客。
江汉区的发展,不仅靠“老本行”,更靠“新动能”。区委书记叶文静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转型,推动“数实融合”发展。江汉区实施创新主体培育“百千万”行动,梯度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让创新如星火燎原,照亮发展之路。同时,江汉区支持高水平研发机构、产业创新中心、概念认证中心等平台载体建设,重点打造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江汉实验室”、华中区块链融合创新中心等10个企业技术中心、创新平台,让创新如磁石吸铁,汇聚各方资源。在数字经济领域,江汉区重点集聚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优质企业,推动数字经济产业集群的发展,让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元宇宙等未来产业在江汉区集聚发展,如雨后春笋,生机勃勃。
“金江汉,向未来”。江汉区的发展,是一首激昂奋进的乐章。它靠的不是一时的热情,而是持之以恒的努力;它求的不是短暂的辉煌,而是长远的繁荣。江汉区以诚“服”人,用优质的服务、扎实的举措、创新的思维,赢得了发展的主动权,以江汉一域之光为湖北支点建设添彩。正如古人所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江汉区的发展之路,正是如此。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雷丹(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满春街道)
责编:袁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