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墙内如何点亮希望?
崇左市看守所女子监区
用一盒彩笔给出答案
当画布替代说教
当色彩打破沉默
封闭的心门被悄然推开——
从外籍母亲借画作解开心结
到"刺头少女"用漫画重塑自信
艺术矫治让铁窗下的忏悔与憧憬跃然纸上

在民警的组织下,在押人员分享绘画心得。
在崇左市看守所女子监区的墙壁上,一幅幅色彩斑斓、饱含温度与深情的画作格外引人瞩目。令人惊叹的是,这些精美的作品皆出自监区在押人员之手。画中的一笔一划,或倾诉着对远方家乡的深切眷恋,或勾勒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或蕴含着对往昔经历的深刻反思。每一幅画都承载着她们对真善美的独特认知,洋溢着积极向上的力量,为这座被高墙环绕的女子监区注入了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长久以来,监区管理面临着诸多棘手问题:在押人员来自不同地域,性格各异,部分人存在心理创伤,语言和心理的双重隔阂让传统说教式管理效果不佳。在押人员内心封闭,改造积极性不高,违规违纪现象频发。如何打开她们的心门,成为监区管理的一大挑战。
2024年,监区大胆创新,推出“艺术矫治”举措,鼓励在押人员通过绘画、手工等创作活动释放情感。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纪律性,还让监区氛围更加温暖和谐,成为一场意义非凡的心灵救赎。
黎某某的转变是“艺术矫治”的缩影。这位外籍在押人员因涉嫌犯罪被羁押后,情绪低落,拒绝交流,甚至以节食表达回家的愿望。然而,在放风时偶然看到学习园地的画报后,她拿起画笔,创作了多幅儿子的画像。管教民警敏锐捕捉到这一变化,鼓励她用画笔倾诉心声。
黎某某倾诉了对儿子未来的担忧:她的儿子快3岁了,却还不会开口说话,怀疑存在智力问题。如今自己被公安机关抓获,无法陪伴在儿子身边,一想到儿子的未来,她便忧心忡忡。民警随即联系家属并帮助解决孩子语言发育迟缓的问题。当好消息传来,黎某某终于露出了安心的笑容。
在黎某某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在押人员开始用画笔表达内心。监区负责人意识到,艺术可以成为打开她们心门的钥匙。于是,“艺术矫治”正式推行,鼓励在押人员通过创作抒发情感。这一举措迅速得到支持,监区逐渐被绚丽的色彩点亮。


随着“艺术矫治”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的在押人员主动融入其中。她们用手中的画笔,有的描绘出对遥远家乡一草一木的深深思念,有的勾勒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传递出积极向上的坚定信念;还有的则通过画作深刻反思过往经历,笔触间流露出的悔恨之意与渴望成长的决心,令人为之动容。在管教民警的悉心组织与积极引导下,绘画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真正成为了她们开启心门、表达情感的全新通道。
在押人员柯某掀,初入崇左市看守所时,常常独自一人暗自落泪。管教民警关切询问后得知,她是因为思念家人,尤其是放心不下家中年幼的孩子,才如此悲伤。民警一边轻声细语地温柔开导,一边提议她把女儿玩耍时可爱的模样画下来。柯某掀听从建议,精心绘制了女儿游玩时的欢乐场景,并将画作分享给监室里的其他人员。尽管部分人员因语言不通无法完全理解她的表达,但画中那纯真可爱、温馨美好的氛围,却如同一股暖流,感染了每一个人。渐渐地,柯某掀的心态也从最初的消极悲伤变得积极乐观起来。
在押人员邓某平,刚被羁押时,身高一米五几、体重150多斤,性格犹如一个倔强的“小刺头”。然而有一天,她主动找到管教民警分享:“来到这里后,我不仅体重恢复到了正常水平,性格也改变了好多。”民警还惊喜地发现,她在漫画绘画方面极具天赋,便鼓励她将这段特殊经历创作成系列漫画。没过多久,邓某平便创作出了精彩的作品,收获了大家的一致称赞。此后,她变得越发自信开朗,也更好地融入了监区生活。
自“艺术矫治”工作开展以来,女子监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显著变化。整体氛围变得越发和谐、积极向上,在押人员的情绪也愈发稳定平和。曾经频发的一些违规违纪行为,如今已大幅减少。这一项目不仅在监区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良好成效,更为在押人员的改造工作开辟了全新的思路和方向。

未来,崇左市看守所计划将“艺术矫治”这一成功经验推广至其他监区,让更多在押人员能够从中受益。同时,还考虑引入更多丰富多元的艺术形式,为在押人员的改造提供更多可能性,助力他们更好地认识自我、重塑自我,最终走向新生。
来源:广西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