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主理人”是线上线下都会常被提及的热词,这个群体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文旅领域,主理人凭借对特定文化、艺术、生活方式的深入理解和独特见解,不断打造出具有鲜明特色和个性的文旅产品与服务,满足我们对于独特体验和精神共鸣的追求。
在假期或者闲暇时,您也许就在楼梯拐角,会“遇到”他们主理的黑胶唱片音乐空间,或实验型原创儿童剧工作室……
近日,记者在广州专访了这样两名奔跑在“小而美”文旅赛道的主理人,倾听他们的故事。

“DISC JOKER迪士乔克”主理人屈伟斌 受访人供图
主理人:Trace(屈伟斌)
播客主理人的黑胶故事
探寻老东山的“小房间”,感受黑胶唱片与播客魅力
在广州市越秀区东山口庙前西街附近一带是名副其实的“老东山”,近年来已成为广州最具时尚潮流代表性的网红街区之一。
俗话说“大隐隐于市”,记者踏上同样是网红打卡装置的旋转楼梯,来到一方东山创意园2楼楼梯口旁的“DISC JOKER迪士乔克”唱片店和播客现场,颇有“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感觉。
最引人注目的是3平方米的迷你录音现场,在各大音频平台上受欢迎的粤语谈话类周更播客节目《小房间》就从这里出品,目前已有超过6500个订阅,已更新超过60期。

播客《小房间》主理人屈伟斌 受访人供图
站在“DISC JOKER迪士乔克”店前,隔着那面洁净的玻璃窗,能让不少老广回想起当年广州地铁烈士陵园站旁流行前线里的电台节目《天生快活人》的录播工作间。如今,玻璃后低头“打碟”的是播客《小房间》主理人Trace(屈伟斌)。
“DISC JOKER迪士乔克”没有复杂的装修,12平方米的小小空间可以说完全是被唱片“包围”起来的,店面对外展出着Trace精心挑选的唱片展览,里面整齐摆放着各类唱片,门口还贴着“可讲粤语”的提示。玻璃后面,花花绿绿的唱片封面拼凑出了Trace丰富内心的一角。“我把店四周都设计成玻璃窗,就是希望我们的店尽可能是一种打开的状态,尽可能去呈现一种轻松的气氛,让大家看到里面后愿意走进来。”
当然,Trace还花了小心思,邀请策展人精心设置唱片墙,本期展示的是入选了摇滚名人堂,时隔16年再次发行新专辑的英国著名另类摇滚、后朋克乐队,有着哥特之父之称的THE CURE乐队,并附上了精彩的说明。就这样一个不大的空间融合了黑胶唱片与播客节目两种特色,不仅在广州,在全国都较为少见。

DISC JOKER迪士乔克 唱片墙 受访人供图
用粤语节目谈本地文化,收获更多外地朋友
Trace是广州人,大学毕业后曾到上海生活八年,工作是室内设计师。热爱音乐、喜欢收藏黑胶唱片的他吗,三年多前最终选择回到家乡广州,希望能把自己一直想做的事情呈现出来。
为什么要做粤语播客节目?Trace介绍,最开始并没有很刻意地打算传播粤语文化,当初回到广州听播客,发现关于广州本地的内容很少,大多在聊上海、北京,“我觉得播客的整个生态当中应该有一点跟大湾区、跟广州有关的人,他们的声音、他们的事情应该被听到。”
开始,他尝试用普通话做本地内容,但只做了 10 期左右,“大家都觉得不舒服,听众建议做粤语节目。”听劝的他,就改用粤语创作。
“没想到,外地听众的比例远超想象,很多人靠听节目学粤语,他们留言说从只能听懂 10% 到能听懂 60%。我们在语言表达上,尽量用简单直接、大家都能听懂的表述。”
就这样,从对“流行前线”的理解,到粤语音频节目的推出,Trace用自己的行动展现着广州作为文化名城的人文底蕴,目前《小房间》听众IP地址有4成多来自广东以外。

Trac时常邀请粤港澳大湾区的音乐和电影大咖做嘉宾来现场进行录制 受访人供图
随着东山口近年来逐渐成为广州潮流文化的地标,吸引各地游客前来打卡。Trace作为“DISC JOKER迪士乔克”主理人,时常会邀请粤港澳大湾区的音乐和电影大咖做嘉宾来现场进行录制,“前两周,我们做了一场香港乐队的访谈,提前预告后,现场围满了人,就像以前流行前线的场景。”这家看上去平平无奇的小店,甚至会有海外的粉丝每年回国都会专程来访,与Trace畅谈音乐、畅谈广州的本地文化。
对于未来的规划,Trace表示,相比把“DISC JOKER迪士乔克”空间做大,他更希望这个项目有着强大的内核,一直持续下去,“我不希望厅像烟花一样,刹那灿烂后就消失。如果有机会,我们会在内容呈现上做更好的规划,探索更多可能性。”
主理人:张眉
创建实验型原创儿童剧
吾悦儿童戏剧,以父母之心填补市场空白
在白云区,广州VLAB翌方181创意园从闲置的村集体物业,渐渐化身为一个集合文化创意、艺术展览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化创意园区。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氛围和时尚潮流,是这里一大特色。
4月2日,“云声朗朗”2025书香白云全民阅读主题活动在这里举行,由吾悦儿童戏剧呈现的互动偶剧《云山诗意的书式生活》更是别开生面,讲述一段跨越千里的阅读无界之旅。

吾悦儿童戏剧创始人张眉 受访人供图
在园区中央,沿着那条多彩的旋转楼梯走到负一层,尽头就是吾悦儿童戏剧的工作室。走进约400平方米的场地,既是创作的空间,也是原创儿童演出的小场地。
当然,更广阔的舞台是在工作室之外,团队曾开创"行走剧场"模式,创新性地将儿童剧搬进商业综合体,在公共空间搭建专业舞台,开创"行走剧场"模式。“我们突破传统剧场限制,在草地、创意园区等多元化场景进行演出,最高峰时期每年举办超50场公益演出。”吾悦儿童戏剧创始人张眉向记者介绍。

吾悦儿童戏剧团队作品参与乌镇戏剧节 受访人供图
回溯自己的主理人之路,身为活动策划人的张眉说,初衷是因自家孩子成长需求,2016-2017年间开始关注广州儿童剧市场,发现当时市场上的演出形式单一、选择有限,与她在乌镇戏剧节接触到的国际优秀戏剧作品形成鲜明对比。“戏剧独有的思考空间与艺术魅力,让我萌生将新颖的戏剧形式引入羊城的想法。”

剧目《金木水火土叮咚锵》受访人供图
2020年,团队转向原创开发。首部作品《森林里的古怪舞》历时9个月匠心打造:结合疫情背景创作森林寓言,采用纯手工牛皮纸木偶,所有角色造型均由团队手工制作。这是广州首个物件偶剧,同时使用多种偶,以中国木偶国粹为基础,加入欧洲对现代偶技术的改进和技术的创新,让观众能看到活灵活现、动感十足的角色。
这部凝结心血的偶剧意外获得市场认可,至今演出近百场,成为广州本土儿童剧的标杆作品,曾多次受邀至全国各地演出,包括在2021年第八届乌镇戏剧嘉年华单元演出。此外,剧目制作团队还受邀至上海《成长艺术节》特设的中国力量单元,与国内七个剧团带来了精彩的分享。

剧目《麦格瑞特的翅膀》 受访人提供
儿童戏剧创作与运营的艰难探索
尽管获得了不少业界肯定和荣誉,但吾悦儿童戏剧团队依然面临着诸多困难。
"做原创剧很难活下去,做商业剧又很难静下心。"张眉感慨,“对我来说,唯一的鼓舞就是孩子脸上的幸福。这两年做商业演出,让我快失去动力了。但看到小朋友脸上的笑容,那是我唯一的幸福感来源。我们团队已经坚持 8 年了,从收益角度讲,公司早就该不存在了 。”
如在演出场地方面,广州小剧场稀缺,且部分剧场无法接入大麦等大型售票平台,导致演出难以盈利,而家长对实验性艺术了解不足,更倾向于选择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更是对她的原创儿童剧增加了推广难度。

张眉展示团队亲手制作的纸偶道具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黎存根 摄
问及未来,张眉并没有多少“大抱负”,"能活着就挺好。希望得到政府的关注与支持,推动戏剧进校园,解决团队的生存问题,让团队能够静下心来创作精品。”
同时,她计划持续举办社区戏剧节,在幼儿教育板块发力,吸引更多家长和孩子关注儿童戏剧。“我们希望政府能关注到我们这些民间团队,让戏剧进校园,解决我们的生存问题。今年会继续举办社区戏剧节,在幼儿教育板块加大投入。”
文 | 记者 黎存根 实习生 朱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