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典籍里的家国天下与士人风骨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07:44:00    

《典籍里的中国史》 黄西蒙 新华出版社

盛世修文,丹青著史。中国历史的长河奔涌五千年,无数典籍如同珍珠般散落其间。有些典籍如同星辰般璀璨夺目,被世代传诵;有些则如银河中的微尘,在时光的流转中逐渐湮灭。

古籍既是先贤智慧的结晶,也是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黄西蒙如同一位执着的打捞者,将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典籍碎片重新串联,他以独特的视角、生动的笔触,将晦涩难懂的古代典籍转化为一个个通俗易懂的历史故事,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窃以为,书籍作为“精神食粮”,主要有两大价值:一是增见广识,开拓眼界;二则是精神引领,塑造灵魂。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传承人类文明。信息时代,前者虽然受到削弱,但依然是不可或缺的载体。在《典籍里的中国史》里,黄西蒙串联起从汉唐到明清的文化脉络,既有各种奇闻轶事,更在历史的褶皱里探寻士人的精神密码,于故纸堆中重燃文明的薪火,洗涤读者的心灵。虽然不是体系严谨的高头讲章,但却从一部部典籍中梳理赓续了中华文化的根脉,让读者触摸到中华文明跳动的精神脉搏,可谓功德无量。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多篇文章曾发表在《北京晚报》专栏上。

唯美食与旅游不可辜负,是很多人的人生信条。今人如此,古人是否也热衷此道?翻开《典籍里的中国史》,读者可以窥知一二。《经行记》是一个唐朝人的非洲之旅,《岭表录异》是唐代岭南的奇异美食记录,《诸蕃志》是宋人眼中的天下诸国,《真腊风土记》是元朝人的海外游记,《饮膳正要》是元朝太医的食谱;《饮食须知》是古代食物味道大全……作者搜集各种奇闻轶事,并不是为了猎奇,更注重发掘其背后的东西。以元英宗颁布的法典《通制条格》为例,通过古代案件里的小人物故事,生动印证了儒家文化对蒙古风俗的影响。元成宗大德年间,有个叫李百的人。他豢养的家奴向官府状告:李百的弟弟李五儿,与一个名叫刘乖乖的女孩已经订婚,但还没过门李五儿却突然死了。按照蒙古过去“收嫂”的风俗,李五儿的同胞兄弟李四十,可以接着娶刘乖乖为妻。但此时元朝的汉化程度已经比蒙古帝国时期高多了,儒家文化也冲击着蒙古的旧风俗,很多人觉得李四十娶李五儿的遗孀,在伦理上说不过去。于是经过官府裁定,同意刘乖乖改嫁他人,不必守寡,更不能嫁给亡夫的兄弟。

《饮膳正要》中的元朝食谱不仅是美食的记录,更是文明交融的见证。忽思慧将草原风味与中原烹饪技艺熔于一炉,驼峰熊掌与江南时蔬在书页间相遇。这种饮食文化的交融,恰似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气度,在多元碰撞中孕育出璀璨的文明果实。

元代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以旅行者的视角记录了吴哥王朝的繁盛景象,展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异域文明的好奇与包容。清代徐继畬的《瀛寰志略》则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试图以“泰西人善于行远”的客观笔触,将“新世界”呈现在国人眼前,这种睁眼看世界的勇气,为封闭的晚清打开了一扇文明之窗。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不同时代的思想特征,更折射出中华文明在面对外来文化时的调适与转型。

全书开篇便隆重推出了被正史归入“滑稽列传”的奇人东方朔,揭示其用戏谑幽默包裹着对家国的深沉关怀:

东方朔与司马迁可以代表两种迥异的古代文人的性格:司马迁内心严肃,有一种慷慨悲歌的英雄感;东方朔幽默,从没想过做什么英雄,在表面上扮丑角,却是有大智慧……这两种类型谈不上孰高孰低,而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现实环境下,能够出现不同的命运。

当汉武帝沉溺享乐欲扩建上林苑时,东方朔以“殷作九市之宫而诸侯畔”的历史教训谏言,用委婉的方式守护着百姓的良田。这种“大隐金门”的智慧,正是中国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生动注脚。以东方朔为开端,勾勒出一幅汇集“鬼才”李贺、“乐天派”刘禹锡、南宋遗民郑思肖、刘伶、欧阳修、关汉卿等众多大咖在内的士人风骨的精神图谱。

竹林七贤中的刘伶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的狂放,对抗司马氏政权的虚伪礼教。这个在《世说新语》中“常以细宇宙齐万物为心”的文人,用醉酒佯狂守护着知识分子的精神高洁。他的“躺平”不是消极避世,而是以非暴力的方式坚守着对自由的信仰。

南宋遗民郑思肖的《铁函心史》则是一曲悲怆的家国挽歌。在元军铁蹄践踏山河的岁月里,这位文人将血泪凝成文字,将《心史》封入铁函沉入井底。三百五十年后重见天日的不仅是泛黄的书稿,更是“臣心一片磁针石”的忠贞气节。这颗深埋井底的“大宋孤魂”所展现的精神气节,如同暗夜中的北斗,指引着中华文明的精神航向。

元曲大家关汉卿的《救风尘》,在烟花柳巷中照见人性的光辉。这位“人民艺术家”将目光投向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底层女性,塑造了一位有谋略、重情义的青楼女子赵盼儿。在关汉卿笔下,她们也有爱恨情仇,也有欲望与挣扎,与其他人一样,都是应该被尊重的人。在一个重男轻女的社会里,这样的理念弥足珍贵。关汉卿的笔尖流淌着对苍生的人间大爱,这种超越时代的人文关怀,正是中华文明最温暖的底色。

站在历史的长河边回望,《典籍里的中国史》如同一部文明的启示录。作者以典籍为舟楫,带领读者穿越千年时空,在字里行间感受思想的光芒。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读物,更是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文明的温度,在思考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当我们合上书页,眼前浮现的不仅是王朝的兴衰更迭,更是无数士人用生命书写的精神史诗。开卷有益,与古人和典籍对话,不仅能照见过去的荣光,更能找到面向未来的精神力量。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胡欣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