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积极回应群众期盼 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7 03:59:00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将于4月27日至30日在北京举行。4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举行记者会,发言人黄海华就此次常委会会议拟审议法律案主要情况及近期立法工作热点问题,作了相关介绍并回答记者提问。

编纂生态环境法典 系统整合30多部生态环境法律

生态环境法典草案拟提请本次常委会会议初次审议。

编纂生态环境法典,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政治任务和立法任务‌。这部继民法典之后新中国第二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文件,其立法进程一直备受关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环境领域已形成涵盖30多部法律、100多件行政法规、1000多件地方性法规以及众多国家生态环境标准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体系。而与此同时,由于生态环境立法分散于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部门法中,法律规定重复、适用不畅等问题均有不同程度存在。黄海华表示,编纂生态环境法典,既不是简单的法律汇编,也不是完全的新立新定,而是以法典化立法方式对我国现有的生态环境法律制度机制和规则规范进行系统整合、编订纂修、集成升华,并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进行必要的制度创新,增强我国生态环境法律制度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

据黄海华介绍,生态环境法典统筹考虑大气、水、土壤等生态环境要素,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解决生态环境领域制约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突出问题。

草案主要内容包括:完善生态环境领域的通用性制度规范,集成优化污染防治法律制度规范,统领协调生态保护法律制度规范,对绿色低碳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碳达峰碳中和等作出原则性、引领性规定,完善生态环境领域法律责任制度等。

仲裁法修订草案二审 拟进一步完善涉外仲裁制度

2024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仲裁法修订草案进行了初审。草案初审后,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有的社会公众、人大代表、立法联系点就增加仲裁委员会组成人员任期和换届的规定、规范仲裁员指定程序和完善仲裁员任职条件等提出了意见建议。黄海华介绍,修订草案二审稿拟采纳相关意见建议并作进一步修改完善。

“修订草案二次审议稿拟进一步完善涉外仲裁制度,加强仲裁监督,完善法院支持仲裁的相关制度等,积极对接国际通行规则,提高仲裁公信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黄海华说。

据介绍,修订草案二审稿拟主要修改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加强仲裁监督,提高仲裁公信力;完善仲裁委员会制度,优化担任仲裁员的条件;完善涉外仲裁制度,加强仲裁对外交流合作;完善法院支持仲裁的相关制度,明确仲裁委员会提交的当事人对财产、行为、证据的保全申请,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及时处理。

2025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共安排审议37件法律案

日前,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二次委员长会议对全国人大常委会2025年度立法工作计划作出相关修改调整。2025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共安排继续审议的法律案14件、初次审议的法律案23件,还根据有关方面意见列出一些预备审议项目。

黄海华介绍,继续审议、初次审议的法律案包括:一是完善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国家发展规划法、金融法、金融稳定法、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修改反不正当竞争法、企业破产法、招标投标法、农业法、渔业法、民用航空法、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二是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修改代表法、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其中代表法已完成修改。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四是聚焦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制定法治宣传教育法,修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五是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制定社会救助法、托育服务法、检察公益诉讼法,修改传染病防治法、道路交通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六是完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编纂生态环境法典,制定国家公园法。七是健全完善国家安全体系和公共安全治理机制,制定原子能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危险化学品安全法,修改治安管理处罚法、监狱法、国家赔偿法、网络安全法。八是加强涉外法治建设,修改海商法、对外贸易法、仲裁法,并注重在相关法律中完善涉外规定。

按照立法法规定,该工作计划将于近日向社会公布。

(本报记者 刘华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