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数字化是大势所趋,福州如何发挥独特优势,加“数”奔跑?连日来,记者跟随福州高新区调研队伍深入数实融合一线,从企业的实践中探寻答案。

数字化转型供需对接活动上,数字经济企业展示产品。记者 石美祥 摄
校企合作
布局机器人赛道
产线全自动化生产;机器人、机械手即将投用,代替工人进行精细操作……在福建坤华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新技术成为激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预计6月份,我们的首台类人形机器人将在工业场景投用,今年企业计划生产首批10套类人形机器人设备,助力企业做精做优做强。”坤华智能负责人黄启焜说。
坤华智能是集自动化装配生产线、智能化视觉检测系统、智能化检测设备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高新技术企业。多年来,企业自主研发了新能源汽车PTC、汽车空调控制器、感知传感器、扁线电机等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自动装配线及产线数字化管理系统等产品,是国内新能源汽车PTC领域的主流供应商,全国市场占有率约70%。
去年,为寻求更多增量,坤华智能将目光投向机器人产业链,联合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致力于构建多元化业务体系,涵盖机器人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市场销售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服务能力。
从自动化工厂到类人形机器人进厂“打工”,高新区充分发挥毗邻福州大学城的优势,实现高校院企密切联动,瞄准未来产业,着力构筑高技术、高成长、大体量的产业新支柱。
智改数转
向新技术要效益
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发展数字经济的必经之路。相较于大型企业,中小企业数字化基础较差、意识较薄弱、资金和技术有限。怎样激发企业转型动力?关键要让企业尝到甜头。
本月3日,数字化转型供需对接活动在高新区举办,高校、数字经济企业、金融机构等齐聚一堂。活动现场,光电行业“老大哥”——兆元光电用一组数据道出“数字红利”。“企业通过智能设备与系统融合应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芯片月产能从68万片提升至100万片,能源节约量超500吨标准煤,将为企业增加利润3000万元。”兆元光电项目经理丁崇灯说。
建设“智改数转”生态,不仅需要企业发力,也需要政府、金融机构等多方助力。
此前,至期光子受生产场地等条件限制,创新技术难以落地转化。去年,高新区联合金融机构推出专属金融产品“新质贷”,至期光子成为首家受惠企业,通过开展项目技改,打造专属厂区,购置各类先进的加工、镀膜、检测等相关设备,建设超精密光学核心元器件生产线。目前,企业研发的产品已应用于国内重大技术装备的关键系统。
为让更多企业享受政策红利,高新区积极对接宣传中央、省、市出台的一揽子增量政策,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组织惠企政策宣讲、政校银企对接、产业链企业供需对接等活动,扎实推进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实现“老树发新枝、小苗成大树”。
农具上新
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在福州,数字新技术、新模式为农业插上现代化翅膀。
从竹筐晾晒的传统作坊,到自动化运作的现代菌菇工厂……在福建云上牧歌集团,菌菇培育、精细加工、质量检测等数据全方位呈现,自动化智能设备成为企业的“新农具”。
“牛”的不只是“一朵菇”,云上牧歌以科技创新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智能化方向快速发展,在湖南宁乡、湖南城步、贵州德江、福建南平、湖北襄阳等地,投资建设集饲草种植、奶牛饲养、牧业观光及奶业文化博览于一体的生态示范牧场,不仅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还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繁荣和农民增收。
除了特色“新农具”,高新区“新农人”队伍也在持续壮大。
去年,高新区打造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党建联合体,汇聚机关单位、村镇社区、高校、企业、金融机构等不同领域党组织力量,统筹联动,发展特色产业,完善乡村配套,深化乡村振兴“五大工程”。目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的50多名科技特派员与高新区行政村、48家企业“结对子”,帮扶指导乡村增强“造血”功能。(记者 林榕昇 通讯员 洪见文 汪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