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是唯一具有节日与节气“双重身份”的。其实清明节,是由三个节日融合而来。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位于春分后15日,标志着仲春与暮春之交。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 杨秀:据可考的文献记载大概最晚在战国时期,先确定了二至,是冬至和夏至。到了汉代的时候,基本上二十四节气的形制比较完备,所以我们一般把清明节气的起源定在汉代。

清明在汉代成为节气后,在不断发展中,从节气成为节日,而我们现在的清明节,其实还和时间相近的寒食节、上巳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上巳节是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相传这天是轩辕黄帝的诞辰。为了纪念他,便有了在这天家家户户祭祖先的说法。此外还有踏青,在水边举行祭礼洗浊去垢的习俗。

寒食节是在冬至以后的第105天,民间传说中,相传在周朝,人们担心仲春时节,风干物燥,会起火引起天灾,称为禁火节。后来春秋时期因民间有纪念晋国忠臣介子推的传说,慢慢演变成了寒食节。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还会放春假以示隆重。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 杨秀:唐代清明节、寒食节连着放假,刚开始放了4天假,后来又放5天,最多放7天假。要墓祭、郊游、大家还要团聚。今天清明节的祭扫和郊游来源于寒食节。

宋元时,清明节逐渐取代寒食节,明清时期大体承接前代旧制,随着时代的发展,清明节与寒食节、上巳节相融合,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等习俗被保留并传承至今。
2006年,清明节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底,清明节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8年人们开始享受清明假期。
责任编辑:朱锦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