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在成都市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版权宣传活动暨版权服务进园区活动上,成都市数字文创企业版权维权中心正式揭牌。
一系列紧锣密鼓的行动,折射出成都在数字文创产业版权保护方面的布局:以数字技术为底层支撑,以版权保护为核心抓手,构建起贯穿创作、确权、交易、维权全链条的产业护航体系。从司法实践到服务创新,成都正在打造数字时代版权保护新生态。

组合拳+系统化 “成都速度”破解版权保护难题
保护版权就是保护创新!成都果断打出一套版权保护“组合拳”。

在活动现场,成都对外公布7起《哪吒之魔童闹海》侵权典型案例。4月1日,四川省首例侵犯该电影著作权案在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宣判。西华大学知识产权学院专家吉方英表示:“网络环境下影视著作权侵权手段隐蔽、涉及地域广泛且证据极易损毁,该案的迅速结案,充分体现了成都公检法机关的专业水平,是知识产权强保护、快保护的生动典范。”
成都没有满足于个案突破,而是立足长远,着力构建常态化版权保护机制。

一方面,成都深化跨部门执法协作,建立起打击网络侵权盗版快速反应体系,打通线索移转、案情会商、案件协查、联合办案等全流程,实现部门间高效协同;另一方面持续开展“院线电影版权保护”“剑网”等专项整治行动,以常态化、专业化执法手段,为版权保护筑牢制度防线。
在这套系统化治理模式下,2024年,全市行政查处版权案件11件,刑事打击3件,民事诉讼9757件,推动版权保护工作实现从“个案处置”到“长效治理”的重大转变。
技术驱动版权全链升级 打造数字文创产业发展新范式
早在2021年,成都市版权局便率先运用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率先建设城市级数字版权综合服务平台,构建起覆盖全链条的版权服务供给体系。该平台面向本地企业、外地企业、全国来蓉参赛作品,提供登记确权、技术存证、在线监测、信息查询等“一网通办”服务,实现版权服务的高效便捷。
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成都版权服务成果斐然。2024年,成都市版权登记量突破40万件,同比增长23.74%,分别来自动漫游戏、网络文学、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民间文艺、工业设计、戏剧音乐等领域。其中文学、艺术作品登记23万余件;软件登记17万余件,软件登记量位居全国城市第3。在“熊猫家园·大熊猫文化创意大赛”的13854件参赛作品里,已有超5000件原创作品陆续在蓉完成版权登记确权。


技术赋能不仅体现在版权保护层面,更延伸到了产业发展层面。
成都于2022年发布《成都市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规划为引领,逐步构建起完善的数字文创产业发展体系,数字版权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在金融创新方面,成都发行全国首单版权资产支持票据(ABN),为9家文创企业融资1亿元,推动1300余件版权作品实现资产资本化,并配套2.5%的融资补贴及版权价值认定等机制;在数字版权交易体系建设上,以数字版权综合服务平台为核心,整合成都文交所、咪咕音乐、九天星空、嗨翻屋等专业机构的交易生态,2024年促成版权交易额达10亿元。
如今,成都已形成“技术赋能、生态共建、产业协同”的版权服务新路径,依托“政策扶持+技术突破+人才储备”的全链条生态,构建起从IP孵化到衍生开发的完整产业链。截至目前,全市680余家规上数字文创企业,在影视动漫、游戏电竞等六大核心赛道发力,实现总营收3819.2亿元。
构建新生态 成都市数字文创企业版权维权中心揭牌
4月21日,成都市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版权宣传暨服务进园区活动在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举行。成都可可豆动画、西山居世游科、星阅辰石等5家本土数字文创头部企业联合宣读《成都市数字文创版权保护倡议书》,呼吁守护产业发展根基与文化传承命脉。

作为本次活动的重要成果,成都市数字文创企业版权维权中心正式揭牌成立。该中心将依托国家版权创新发展基地、天府中央法务区、成都市版权协会、成都市律师行业协会等权威平台和机构,着力构建优质高效的版权服务生态,推出版权全周期、全流程服务礼包,涵盖确权护航、监测预警、快速维权、跨境维权等四个方面,免费为企业提供版权咨询、版权登记、技术存证,并为成都造重点作品进行版权网络监测,协调网络服务商下架侵权作品,调解侵权纠纷,指导跨境维权应对、海外版权国际规则咨询,开展版权知识培训等,赋能数字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
成都是全国首个版权示范城市,也因此成为创意的乐土。一系列举措的落地实施,正是成都系统性构建数字文创版权保护全链条的生动实践。版权服务体系升级,护航数字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成都创造”“成都智造”在全球文化创意市场乘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