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这是一段守望相助、携手共进的动人篇章,更是一场理念与文化的深度交融,是产业对接时思维碰撞的火花,是人才交流中理念融合的升华,是教育帮扶里知识传递的希望,是医疗协作中生命守护的担当。
八年来,从产业发展到民生福祉,京蒙协作为呼伦贝尔这片广袤的土地注入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这是一段守望相助、携手共进的动人篇章,在新时代波澜壮阔的宏大叙事中,爱与希望在协作旅程中蔓延生长。在北京市西城区和石景山区的大力支持下,鄂伦春自治旗和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经济及社会事业取得显著发展。
这是一次跨越1700多公里的双向奔赴,更是一场理念与文化的深度交融,是产业对接时思维碰撞的火花,是人才交流中理念融合的升华,是教育帮扶里知识传递的希望,是医疗协作中生命守护的担当。北京市14所学校、17家医院、30个强村(社区)、35个企业、21个社会组织与我市15所学校、17家医院及70个村建立结对关系,点对点精准助力,让点彩粉黛的京剧与悠扬浑厚的长调在合奏中擦出绚丽的火花。
三千里路心手相牵,八载华章点翠草原。京蒙协作的起点,始于1996年国家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大背景下,呼伦贝尔市积极融入这场伟大协作征程。2018年4月,北京市西城区、石景山区与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签署了携手奔小康行动协议,一幅北京市各族干部群众与呼伦贝尔草原各族儿女守望相助、携手并肩的京蒙协作壮丽画卷在广袤的呼伦贝尔大地上铺展开来。
随着2021年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启动,京蒙协作进入“十四五”规划阶段,进一步明确了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自治区党委、政府印发《京蒙协作六个“倍增计划”实施方案》,呼伦贝尔市积极响应,制定具体举措清单,推动京蒙协作在教育、医疗、农畜产品销售、旅游、产业合作、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积极推进“区域合作深化行动”,助推京蒙协作“四项行动”走深走实,全力书写协作新篇章。
八年来,依托京蒙协作机制,两地共建产业园区推动协作产业质量和效能不断提升,呼伦贝尔市消费帮扶累计销售额突破100亿,近1.2万名农村牧区劳动力实现区内外就业增收。两地各类交流互访1794人次,实现各层级各领域广泛深入对接。从产业发展到民生福祉,京蒙协作为呼伦贝尔这片广袤的土地注入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强产业 提质效
打造经济新增长极
不久前,位于鄂伦春自治旗现代产业园的内蒙古京伦紫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紫苏籽油首次出口韩国,成功打开国际市场大门,在区域合作与国际化发展方面取得双突破。曾几何时,这个α-亚麻酸含量高达70%的紫苏只能低价卖原料。借助京蒙协作的东风,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开展延伸拓展建设工作,持续完善补链、延链、强链。在产业链的加持下如今紫苏已经加工成为紫苏油等高附加值产品,每瓶售价或超百元,而这只是两地协作共进实践中的一个生动缩影。
产业发展是京蒙协作的核心驱动力,不仅能为地区经济注入活力,更是带动就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所在。
北京市积极践行区域协同发展理念,市、区两级累计向呼伦贝尔市及鄂伦春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投入财政资金和社会各界资金共8.44亿元,支持实施各类项目422个。其中,产业协作作为重中之重获得5.83亿元资金支持,139个产业项目接连落地,有力推进了两地农副产品产业化进程。在此基础上,两地充分发挥地缘、资源和政策优势,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抓手,打造产业集群,激活经济发展的主引擎,目前已合力打造3个产业园区,吸引包括北京企业在内的多家优质企业落户入驻。

京伦紫苏厂房
一辆辆满载着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优质绿色农畜产品的货车有序驶入首都,将“内蒙古味道”呈上市民的餐桌。在京蒙协作项目和资金的支持下,呼伦贝尔市产业集群打造成果斐然,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与北京市石景山区通力协作,引入北京龙头国有企业北京二商集团,推动该旗闲置生猪屠宰项目恢复生机。如今,一条集饲料加工、生猪养殖、生猪屠宰和生鲜猪肉食品销售等环节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已在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形成。

京蒙帮扶产业发展
走进鄂伦春自治旗现代农业产业园,粮油大豆深加工、食用菌加工、生物有机肥加工、科技杂粮加工、水飞蓟加工、紫苏加工以及道地中草药示范基地建设(产业园科创中心)等多个项目厂房林立其中。借助京蒙帮扶、乡村振兴等政策支持,根据自身地理特征和区位条件,该旗借鉴北京金融街发展经验,现代农业产业园围绕“一主三特”产业集聚发展路径,大力发展大豆、紫苏、中草药、食用菌精深加工,并以补链、延链、强链的思路推进建设。同时,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思路,引进和扶持农畜产品加工、特种农机具、配套服务等项目,推动政策向园区集成、资源向园区集聚,逐步实现全旗产业的集群式、链条式发展。
搭平台 拓渠道
走出特色协作新路径
“此次活动,呼伦贝尔带来了最优质的农畜产品,向杭州乃至全国人民推介。参加呼伦贝尔主题日活动后,我深切感受到呼伦贝尔是一个生态系统良好、民族文化多元、资源富集优质、区位优势显著、政策优厚的地方。”呼伦贝尔市凭借丰富的特色资源在多个大型展会的舞台上大放异彩,去年10月在杭州市举办的内蒙古现代农牧业创新发展博览会和京蒙消费帮扶集采推介会上,36家呼伦贝尔企业带着205款优质农畜林产品闪亮登场,赢得与会者的高度赞誉,4位非遗传承人带来的98款精美手工艺品更是吸睛无数,让呼伦贝尔的特色产品和文化得到广泛传播。

杭州市举办第四届京蒙消费帮扶集采推介会呼伦贝尔主题日活动
消费帮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端承载着乡村产业蓬勃发展的希望,另一端连接着城市居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近年来,京蒙协作持续深化,通过搭建多元平台、拓宽销售渠道,探索出一条极具成效的特色协作之路,为消费帮扶事业带来全新突破。

北京石景山区支持莫旗尼尔基镇丰华村发展滑子蘑种植发展集体经济带动脱贫
呼伦贝尔市始终把消费帮扶作为带动农牧民增收、促进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进一步优化消费帮扶市场化运作模式。2023年,呼伦贝尔市消费帮扶集采中心正式成立,搭建京蒙协作产销信息共享平台,创新打造“京蒙协作+呼伦贝尔物产+专馆+互联网”的农畜产品销售协作机制,链接生产端和销售端,形成一个平台、两个端口、多种渠道的“1+2+N”模式,实现产销精准对接。
该中心自成立以来,累计举办阜内外“五进”活动30场,显著提升了产品资源整合与外销规模化水平,实现线上线下销售额1000万元。同时,借助展示展销、产品品鉴等形式,推进品牌创建与营销,构建起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消费帮扶发展模式。此外,呼伦贝尔市先后在北京、重庆、杭州等地举办6场京蒙消费帮扶集采推介活动,依托京蒙协作机制,消费帮扶累计销售额成功突破100亿。
强保障 增福祉
注入民生发展“强心剂”
“以前到北京看病不仅路程远,住宿成本也高,现在北京专家来到家门口看诊,真是太方便了。”这质朴的话语真切反映出京蒙医疗对口帮扶给基层群众带来的实惠。民生领域的协作,一直都是京蒙协作落地的关键切入点和重要着力点。自京蒙医疗、教育等民生领域对口帮扶开展以来,持续推动“组团式”“结对式”教育医疗帮扶,两地每年互派教师、校长和医务工作者开展支教支医和跟岗培训,为呼伦贝尔市社会事业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中国志愿医生健康扶贫行动
自“医疗倍增计划”实施以来,呼伦贝尔市已选派38名基层医师赴北京市上级医院跟岗学习,31名北京医疗专家奔赴呼伦贝尔,聚焦我市内科、妇产科等科室建设,以病例讨论、手术带教等方式开展教学,通过“一对一”“手把手”的教学模式,为呼伦贝尔市培养了大量专业医疗人才。并通过建设远程医疗系统,实现疑难病症实时会诊。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人民医院建立区域医疗美容中心,完成手术235人次,其中唇腭裂修复手术3人次。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与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北京世纪坛医院与满洲里市人民医院分别签订协议,针对肿瘤科、变态反应科2个专科正式建立帮扶关系。这些举措让呼伦贝尔人民虽身处北疆地区,但也便利地享受到了更高水平医疗服务。

京蒙帮扶捐赠医疗设备
2018年以来,北京持续派遣147名校长、教师等教育骨干赴鄂伦春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开展帮扶支教,带去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呼伦贝尔市也派出355名教师到北京市跟岗学习,有效促进先进教育理念的传播与教学方法革新,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教学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呼伦贝尔市13所学校与北京市12所学校建立书信互寄结对关系,互派902名师生开展研学活动。与此同时,依托北京市丰富的数字教育资源,实施可视化平台建设项目,共享北京线上教育资源。2024年,鄂伦春自治旗大杨树二中与北京市第四中学开展了公开课12节、讲座15次、协同教研4次。一位位名师的现场教学、一次次的线上交流,犹如烛光将北疆学子的人生照得更亮。

京蒙协作教师进行示范课教学
就业是民生之本,京蒙协作探索打造了“岭上花园面点师”“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莫旗家政”3个区域劳务特色品牌,通过针对性培训,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同时,与企业共建7个就业基地,援建、改造提升了14个帮扶车间,涵盖食用菌加工、农产品加工等多个领域。此外,充分利用北京乃至全国市场,加强岗位供给,累计帮助11944名农村牧区劳动力实现区内外就业增收。
京蒙协作在医疗、教育、就业等多个领域的深度合作,极大地提升了呼伦贝尔市的民生福祉与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为区域协同发展树立了典范。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从“牵手”到“共进”,京蒙协作的“呼伦贝尔路径”从“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协作转变,站在新的时间节点上,呼伦贝尔市将继续深化京蒙协作,以更高的站位、更强的决心、更实的举措不遗余力推动两地合作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迈进,共同谱写新时代京蒙协作的新篇章。
呼伦贝尔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王秋月 张晗琳
策划:张晓琦 康健 刁岩
美编:任彦依
主编:鄂桂晶
监审:刁岩 郭悦
监制:康健 陈静文
总监制:张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