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小院经济”激活城市后花园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7 10:10:00    

改造后的潮汕老厝,可发展多种乡村业态。受访者供图

在汕头市龙湖区大兴村,郑杰之改造的第九座潮汕老厝即将完工,变闲置庭院为新型经济体。从首座庭院改造至今,这位乡村创业者已让八座潮汕老厝焕发生机。当被问及为何选择在龙湖乡村创业,他笃定地回答:“乡村的核心竞争力是环境。环境好了,路再远也有人来。”

方寸之地亦有文章可作。在龙湖区,像郑杰之一样看到乡村蝶变后,选择回归乡村、建设乡村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怀揣着梦想与热爱,把乡村院落作为空间载体,让庭院经济积极拥抱休闲餐饮、艺术空间、非遗体验、文化创意等各类新经济、新业态,书写着一篇篇乡村振兴的新故事。

今年,发展庭院经济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近日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也指出,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林下经济、民宿经济。这些政策的出台,为庭院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龙湖区围绕发挥好“城市后花园”这一区位优势,让宝贵的乡村资源焕发活力,多措并举鼓励村民农户充分利用老宅子、庭院空地、房前屋后等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小院经济”,实现乡村文旅的流量转化和经济文化的双向赋能,让小小庭院变身富民兴村“聚宝盆”。

南方日报记者 蔡沚彦 通讯员 金怀宇

多点开花破局“沉睡资产”

在妈屿岛,一座蓝白相间的屿见咖啡馆静静矗立。这座可眺望内海湾日落的老厝,如今成了游客打卡的浪漫观景点。这是庄佳聪在妈屿岛开设的首家咖啡店。他以老厝改造为切入点,将海岛文化融入经营,成为这里庭院经济的先行示范者。

庄佳聪并非妈屿岛原住民,但这座距离汕头市区仅15分钟车程的海岛,早已成为他镜头里的“白月光”。当他发现岛上商业业态尚不发达时,就萌生了创业的念头。“我们需要让更多人驻足停留,了解这座岛屿的故事。”庄佳聪说。

从签合同到开业,庄佳聪只花了28天的时间。事实上,庄佳聪盘下老厝进行改造经营的想法,与龙湖区的发展规划不谋而合。将视野放大,发展庭院经济不仅能有效拓宽当地农民增收渠道,还有助于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推动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

近年来,各级政府在妈屿岛上的大力投入让海岛在整体上有了质的提升,龙腾街道妈屿社区趁势而上,着力“三资”历史合同遗留问题整治,鼓励村民充分利用老厝小院发展海鲜排档、下午茶、咖啡等特色餐饮,实现从纯农渔村小岛向农文旅融合的海岛风情特色渔村蝶变。

再将目光转向新海街道十一合村,升级改造庭院已超过400户。同样作为“第一批吃螃蟹的创业者”,游慕君把“诗和远方”装进庭院,在保留传统建筑肌理的同时,用植物构筑出独特的生态空间,此后还在庭院里延伸出咖啡茶饮等功能业态,打造“小森活雨林咖啡”,成为当地庭院经济发展的生动样本。

可以说,庭院虽小,却涵盖多重积极效应。当闲置的土地资源被有效盘活,业态繁多的“微经济”正为乡村振兴注入蓬勃活力。在龙湖区,有的庭院里开起咖啡店,打造“日落打卡地”;有的种满花草,在院子里种出精彩;还有的开办民宿,成为城市里“有风的地方”。

当前,围绕盘活乡村1.38万亩老厝区,龙湖区着力加强政策引导,区街村三级同向发力,从总体规划、特色定位、硬件提升、资源活化、培育服务等方面加强政策配套及资源投入,推动各具特色的“小院”在全区涉农片区遍地开花,并通过各村(社区)化点成珠、串珠成链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复合经营打造“共生系统”

作为中心城区,龙湖“寸土寸金”,农村毗邻中心城区,城镇之间相互渗透和覆盖。从表面上看,城乡二元化结构是其发展的问题短板,但只要能够打开这一局面,这恰恰是龙湖实施“百千万工程”的比较优势和潜力空间,真正做到“大有可为”。

在这一背景下的龙湖,庭院经济有多种模式,既可以单一经营,也可以综合发展,甚至形成与乡村振兴互促互补、共同繁荣的关系。在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之一的新海街道大兴村,就能找到庭院经济的复合经营模式。

走进大兴村,青瓦灰墙的老厝群落间飘出咖啡香与烤肉烟火气。设计师出身的郑杰之,将3座闲置的潮汕老厝改造成“咖啡+烤肉+田园”的复合空间,半年间吸引众多游客打卡,同时带动20多人就近就业,为大兴村带来人气、也留住了财气。

去年,郑杰之偶然来到大兴村游玩,随即被当地的乡村风光所吸引,看好这一村居发展的前景。他深谙乡村发展的经济逻辑:先用网红咖啡店吸引年轻人拍照传播,再以现切鲜牛肉烤肉留住食客,最后通过农田采摘等休闲观光模式,让顾客从店内走到田野间,带动周边农户直销增收,形成乡村消费闭环。

“要让都市人住下来,吃田里菜、喝工夫茶,过段‘潮式慢生活’。”郑杰之期待有更多人参与进来,进一步结合民宿等多种业态丰富乡村发展结构,以环境为核、业态做链,形成大兴村的“流量密码”。

在新海街道西南村,以“墨舍民宿”等为代表的民宿业火速兴起,假日期间“一房难求”。主理人陈丽娜告诉记者,这里的民宿主打整栋出租家庭房,以“潮汕民俗+独立院落+高性价比”形成竞争力。值得注意的是,依托近新建汕头站等区位优势,西南村或将在盘活闲置院落、发展庭院经济、带动乡村文旅方面得以全面发展。

在记者看来,从单一业态到多元尝试,龙湖的小庭院从来不是独立的发展个体,而是深度融于乡村振兴的发展历程中。让“一院之火”燃动“全域之光”,不仅要挖掘庭院的休闲功能,还要创新发展多功能的业态满足市场需求,向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加工采摘三产融合的新发展模式转变,真正打造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地。

文化赋能开启“精神原乡”

曾经,乡村庭院经济总被局限在“养鸡、种地、开农家乐”这些生存型创业模式里。但如今,龙湖区的庭院经济却大不相同,它凭借兴趣、创意和美学体验,吸引自由职业者、手艺人等在乡村开启事业新篇。

十一合村的“在·艺术馆”,原本是一座承载着潮汕印记的“下山虎”老宅,如今摇身一变成了艺术馆。艺术馆的首展以竹编为主题,以艺术IP赋能乡村文旅,带来一次潮汕非遗创新传承的生动实践。开馆以来,这里不乏从京沪专程而来的艺术爱好者。

“当艺术在老厝生长,乡村就不再是回不去的故乡,而是看得见未来的热土。”该艺术馆的运营陈业胜介绍,策展团队最大限度保留建筑原貌:原屋主儿子的书房墙字、灶台痕迹皆融入展览动线,传统夯土墙与现代光影交相辉映。

如果说“小而精”是“庭院经济”的天然特质,其背后蕴藏着“广与深”的产业维度,以及新颖出圈的新玩法则是它“茁壮成长”的关键。如何把庭院“玩”出新玩法?龙湖用实践证明,打造“小院经济”不仅是一道经济题、生态题,更是文化课题。

位于新溪街道上三合村的“星旅居”,是龙湖区首家“粤文坊”,通过整合连片潮汕老厝,改造成民宿、餐厅、书院、沉浸式非遗体验馆等而成的乡村公共文化新空间。

走进非遗体验馆内,琳琅满目的非遗作品,小巧精致的文创产品,现场授课的非遗传承人,无一不诠释着活态传承这一特征,也让文旅融合有着全新的探索。目前已有30多个非遗项目入驻馆内,并开设有2个免预约的常态化非遗体验项目,让市民游客能够近距离沉浸式体验钩花、陶印、泥塑、书法、国画等非遗文化艺术。

主理人谢晓婷介绍,如今村里吸引了不少“新村民”进驻,有画家、设计师、潮剧表演艺术家等,他们把老房子改造成特色鲜明的小院,既是工作室,又对外开放,其间还有不定期开展的主题活动。“粤文坊·星旅居”已举办了60多场主题活动,在潮汕老厝玩转“非遗新趣味”。

始于潮汕民居,归于潮汕文化。让庭院经济成为农民增收新引擎、文脉传承新活力,关键还在于科学规划、政策引导。记者了解到,龙湖区出台了《龙湖区农村老厝区盘活利用三年行动工作方案(试行)》,并研究制定《龙湖区持续推动文旅提质促进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进一步部署深化“小院+”经济行动,充分利用潮汕特色民居,差异化发展具有潮汕特色的乡村“文旅综合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