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山坳深处的温暖力量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6 02:43:00    
干部探望患病群众,给予温暖关怀。本报记者 牛玉娇 摄

本报记者 牛玉娇

三月的大山深处,积雪还未消融,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初麻乡安关村,这个只有78户村民的纯藏族村落,安静地蜗居在山坳里。

一处山坡下,清泉水叮叮咚咚地从村民李加家门前缓缓而过,隔河相望,李加的庭院宽敞干净,门前有砖砌的牛舍,屋后有高高的草棚,7间松木大房在村里算得上气派。

这天是3月28日,记者跟随初麻乡副乡长吕冰及民政工作人员,来到李加家探望他的病情。和往常一样,李加依然侧卧在炕边,看到众人来看他,他支撑起身体,脸上露出笑容说:“得莫,得莫(藏语,意为你好)。”

吕冰说:“阿克(藏语,意为叔叔),我们来看看你,你身体恢复得怎么样?”

李加拿出身边的药袋子说:“最近吃着药,这些药很好,病情控制住了,就是吃不下饭。”

李加今年62岁,妻子措毛59岁,四个女儿都已出嫁,2023年以前,老两口身体还算利索,一边种着1.13公顷地,一边养着十几头牛,生活富足,积蓄用来盖了房子。可是,2023年,李加突然身感不适,除了持续10年的糖尿病,他还被查出患有恶性肿瘤。

为了治病,他卖掉家里的牛,没了劳动力,耕地大部分也流转了出去,家里的积蓄也花光了,他和妻子一度很沮丧。

“那时感觉天塌了。”李加回忆着那段与病魔做抗争的日子,眼睛里闪着泪花。

后来,李加想到了政府。

李加把情况告诉村干部,村干部又向乡上反映,乡党委、政府知道他的情况后,立即入户走访,并为他办理了“整户保”,从8月到次月,1个月左右,李加就享受到了“党的好政策”。

低保户的住院报销率高达90%以上,其余自费部分乡政府还给予临时救助,化疗费用从当初的5000元左右缩减到现在的600元左右,对他来说是“天大的恩赐”。

李加说:“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住院能报销,还有临时救助金,看病省了很多钱,除了现在还生着病,一切都很好,很知足。”

李加黝黑的脸上露出笑容,虽然生着病,但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力量。

安关村的团支部书记多杰尖参,见证了很多像李加一样的村民获得医疗救助,他感慨地说:“一个人要是得了重病,整个家庭就跟着受苦,现在政策好,要是以前,我们这里的老人看不起病,有病也只能挺着。”

多杰尖参说的话句句心酸,却句句属实。

初麻乡距离化隆县群科镇有70多公里,距离省城西宁130公里,从群科镇到安关村,需要翻越4座大山。偏远的地理位置、脆弱的生存环境、有限的发展能力,使得初麻乡多年来粮食产量低,群众就业渠道狭窄、收入低。

如何切实保障好困难群众的救助权益,成为初麻乡党委、政府肩上的重担。而“建立片长+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的兜底排查网,第一时间给予困难家庭关切”,也成为初麻乡的行动指南。

这天,吕冰一行特意来到村民得毛家,给她带去“好消息”。

不久前,59岁的得毛因不慎摔伤做了髋关节置换手术,本来家庭收入就不高,现在丈夫和儿子一边要照顾卧床的她,一边要种1.33公顷的地,收入成为摆在一家人面前的大难题。

事情发生后,安家村村干部、驻村工作队第一时间入户调查,乡党委、政府第一时间掌握她的病情,并开展救助。

看着卧床的得毛,吕冰对她的家人说:“前期乡上进行了财产核查、收入对比,今天下午,乡党委政府要专门开会讨论得毛纳入低保户的事情,过不了多久,得毛也将享受医保报销及临时救助政策。”

得毛的儿子拉毛东智听后高兴地说:“那太好了,今年我没办法出去打工,父亲也上了年纪,我要担起重任,要是母亲能纳入低保,会减轻不少负担,谢谢你们……”

吕冰说,因为“及时介入”,许许多多像李加、得毛这样的困难群众被纳入救助范围,享受到政府政策红利,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近年来,初麻乡不断夯实推进农村低保等社会救助清理核查工作,为切实保障困难群众民政救助权益而努力。

数据显示,2024年,初麻乡在档低保人口241户683人,共发放救助金27.9万元;特困供养户33户35人,月发放救助资金4.9万元;享受临时救助政策共43户181人,发放金额52.3万元……

这些数据,不仅是初麻乡民政事业发展的律动脉搏,更是初麻乡困难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是山坳深处久久流淌着的温润甘泉……

《青海日报》(2025年04月06日 第2版:省内要闻)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