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半岛最东端,黄海与渤海交汇处,威海荣成市这座滨海小城正以独特的消费活力吸引着全国的目光。这里不仅是“中国海洋食品名城”“中国渔都”,更是山东省县域消费转型升级的标杆。2024年,荣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6%,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位居山东省前列。在这片兼具海洋气息与创新精神的土地上,一场以“品质消费、多元场景、产业融合”为核心的消费提振行动,正在书写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政策引领:激活消费市场的“强引擎”
荣成的消费活力,源于顶层设计的精准发力。当地政府以“政策工具箱”为抓手,构建起“消费券+特色活动+场景创新”的立体化促消费体系。据了解,自2024年3月以来,荣成市共核销以旧换新各类补贴6700余万元,整体带动消费3.4亿元。这种“小切口撬动大市场”的策略,在餐饮、文旅、家电等多个领域形成“乘数效应”。
在石岛渔港,渔民老张的手机里存着“荣成消费地图”小程序。“春节领了海鲜消费券,国庆抢到民宿补贴,现在连买渔具都能打折。”他笑称政府发的消费券像“及时雨”,让渔家乐的客单价提升了30%。这种普惠性与精准性兼具的补贴政策,既保障了民生需求,又激活了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作为全国最大的海带养殖基地和冷冻调理食品出口基地,荣成食品产业年产值突破800亿元,但这座“海洋粮仓”并未止步于初级加工。某集团投资10亿元建设的预制菜产业园,将荣成牡蛎、海带等特产转化为200多种即食产品,通过冷链物流可48小时送达全国消费者餐桌;某公司开发的深海小海带面膜,让传统农产品跨界闯入美妆市场,单品年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
在赤山渔港,“直播电商+产业集群”的新模式正在重构产业链。主播们用胶东方言讲述海参捕捞故事,每天超过300场的直播展示了海带晾晒工艺,带动本地海产品线上销售额年均增长45%。2024年“双11”,荣成冷冻鳕鱼单品创下日销20万件的纪录,显现出“从渔场到工厂再到卖场”全链条升级的成果。
文旅融合:引领消费场景的“破圈”创新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向成山头,天鹅湖的薄雾还未散尽,荣成的文旅消费已拉开序幕。这里打造了“四季不落幕”的消费场景:春季的樱花美食节、夏季的滨海音乐季、秋季的海钓锦标赛、冬季的大天鹅摄影季,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消费IP。那香海景区引入沉浸式光影秀,将海洋传说转化为夜间消费新场景,带动周边民宿入住率提升至85%。
在俚岛镇,“渔家三弄”特色街区成为文旅融合的典范。百年海草房变身非遗工坊,游客可以体验海带结编织、鱼骨画制作;渔民家的灶台成为美食课堂,鲅鱼水饺制作体验课场场爆满。这种“文化体验+消费转化”的模式,让单个游客消费金额从过去的200元提升至800元,真正实现了“流量”变“留量”。
乡村振兴:打通县域消费的“毛细血管”
在荫子镇头甲村,乡村振兴服务站里摆放着扫码支付的智能货柜,村民足不出村就能买到2000多种商品;在上庄镇,供销社改造的“乡村会客厅”集合了快递收发、电商培训、土特产展销等功能,年助农销售额超千万元。荣成构建的“市镇村三级物流体系”,让96%的行政村实现“当日达”,打通了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最后一公里”。
更令人瞩目的是“共富工坊”模式的推广。在宁津街道,50多个家庭作坊通过标准化改造,承接起渔具配件、海洋食品分装等订单,户均年增收3万元。这种“家门口就业+灵活生产”的模式,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为县域消费市场注入了源头活水。
环境优化:构筑消费信心的“护城河”
在荣成,消费环境的提质升级从未停歇。“你点我检”食品安全监管平台实现扫码溯源,让每包海带都能查到养殖海域;智慧商圈系统覆盖主要商业街区,AI算法实时调控停车位和客流;40个“放心消费示范单位”挂牌经营,推行“线下七日无理由退货”。这些举措让消费者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8%以上,入选全国首批“放心消费创建示范城市”。
夜幕降临时,九龙城购物中心的露天市集灯火通明。商户老王指着“诚信经营积分榜”说“:现在顾客看积分选商家,我们比服务更比质量。”这种以信用体系为核心的消费生态,正在重塑商业文明,让“放心买、安心享”成为荣成消费的金字招牌。
荣成的消费提振实践,诠释了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深层逻辑:以产业根基铸就消费品质,以文化底蕴塑造消费特色,以创新思维打开消费空间,以民生温度夯实消费基础。当传统渔港遇见新消费浪潮,当海洋牧场链接数字供应链,这座滨海小城正在演绎县域消费振兴的生动样本。正如当地企业家所言:“在荣成,每一朵浪花都涌动着消费活力,每一缕海风都传递着市场信心。”这座滨海小城里的消费故事,仍在不断续写新的篇章。
(王新)